6月3日,跟随“并州生态文明建设媒体行”,第一站来到了太原市智慧环卫综合监管中心。为助力城市管理环境卫生工作运行精细化、智能化,自2020年以来,该中心已经在太原市6区、综改3区和中北高新区以及40余家社会责任单位使用上了太原市智慧环卫综合监管系统 (简称:智慧环卫系统)。
你别小瞧这套智慧环卫系统,目前纳入智慧环卫系统监管的各类作业车辆共计3200辆,部署人员、车辆及卡口等视频无线采集端9000余路,根据车载终端及传感设备判断实时作业效果,通过热力图清晰获知每条道路作业趟次以及各作业车辆在各路段的作业时间。每日的日常运转、清扫完成情况、工人有没有偷懒等情况,在系统的帮助下,全部实现了实时监测。这还只是这套系统的其中一项内容。全部内容涉及办公自动化、执法、工地监控、渣土运输、道路作业考核、指挥调度、数据采集和大数据分析服务等12项工作内容,构建了“纵向”与“横向”联网与共享“数据枢纽”,从清扫冲洗、垃圾收运到焚烧发电、渣土清运以及垃圾分类等全部纳入监管,太原市智慧环卫综合监管中心负责人冯劲松介绍。
走进太原市智慧环卫综合监管中心,十数米长超大的屏幕呈现在面前,满满的科技感。机房里十多台服务器闪烁着略带神秘的蓝光,伴随着“嗡嗡”的声音稳定运行着。这些机器是整个系统的“中枢”,数据的收集、传输、汇总和分析结论都在这里完成。
超大屏的最中央,正显示着各项环卫作业的实时数据,还能根据需要自由划分十几路画面,并通过物联网方式对各层级、节点展开远程指挥及调控。以道路清扫来说,使用智慧环卫监管后,每辆车上都装了各类传感器,并有4部监控设备,清扫机械是否落地、距离路牙远近等都能看到,以确保环卫车按照标准作业。通过系统,只需要轻轻一点鼠标,太原市城市地图呈现在大屏幕上,每一条路清扫过多少次、每一辆环卫车的位置、车辆是作业还是休息等一目了然。借助系统,每秒钟所传输回来的数据约有2000条。
“请打开太原市滨河东路的作业车辆监控”,随着指令单发出,正在该路段作业的一辆清扫车实时工作画面立即呈现在屏幕上。
冯劲松告诉记者,由于智慧环卫系统拥有强大的功能,环卫工人可通过环境监测、工地信息和人口分布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同来远程发布调整指令。一旦发生降雪,根据智慧系统传来的降雪量多少和路面实时监控的数据,来调派清雪车辆。与2020年清雪作业相比,道路积雪清理时长同比雪量缩短近16小时,更快地确保雪后交通的快速畅通。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下发调度令共计约1.3万余条,在车辆未增加的情况下,作业里程从2020年日均1.2万公里提升至4万公里以上,2023年一季度较2020年同期作业里程提升151%,单车平均工作效率提升7%。
考虑到季节、天气、气温因素,在春季沙尘治理、夏季臭氧消峰及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等环境卫生专治工作中,智慧环卫系统将“以克论净”作为考核依据,着重保障太原市道路和建设工地周边的清扫、保洁、冲洗、喷雾压尘作业次数与力度,确保作业连续、无断面。
不仅如此,智慧环卫系统为太原市各级环卫类管理人员、一线作业人员配备了定制开发的便携式在线监管和市政信息采集终端,根据岗位、工作性质的不同,又新增完善了信息采集与上报、实时调度、工作联动等功能。
立足于行政执法的痛点、难点问题,智慧环卫系统协助太原市行政执法总队在全省率先完成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工作目标,通过配置的定制便携执法记录仪,利用北斗系统、视频与语音实时采集、5G通讯的方式,对执法人员巡查工地次数、工作时长等工作情况进行在线监控与记录,同时将太原市400余处工地区域位置及相关信息纳入系统,并按照执法部门需求,在工地关键位置加装国标扬尘、噪音监测设备,执法人员可及时掌握各工地状态,最大限度地做好抑制建筑工地扬尘污染以及建筑施工噪声管理等方面的专项整治工作。此外,针对全市渣土从工地源头、运输至渣土终端处置工作,智慧环卫系统因地制宜在全国首创了全过程智能化管控模式,已在太原市100余辆渣土车辆、5个工地和10个渣土场试运行,充分满足了太原市渣土管理要求。
智慧环卫系统通过大量数据采集、汇总,再进行筛选、清洗、分析,可以更加精准地掌握城市的运行状态,更加迅速、精准地响应和处理紧急事件,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更好地利用大数据分析,助力城市“治”与“理”。
目前,智慧环卫系统已对太原市17家各中(终)端处置设施运行数据实时采集与数据积累,并在关键位置加装300套涉及扬尘、噪音、危险气体等多种监测设备,每秒采集高达9万条数据;采集制作垃圾收集、医疗场所、建筑工地、餐饮场所等数字地理信息7万余处,打通了全市环卫所有业务节点的空间数据链,从而确保全市环境卫生工作的指挥、调度、监管与考核,提高政策制定和业务引导的科学性、精准性和可操作性,做到责任落实不留“空白”,压力传导不留“空档”。 本报记者 阎建军
【责任编辑 李千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