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封闭社区的大量建设,各种“城市病”日益凸显。为此,党中央和国务院于2016年2月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引导城市规划打破封闭小区和单位大院,打破大地块、大路网格局,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社区由“封闭”到“开放”的观点一经提出,就引发了广泛争议。一方面城市大规模的封闭住宅小区和大院阻断了城市“微循环”,形成了大量“断头路”,导致城市运行效率下降,社区开放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民众普遍认为社区开放将会导致社区内部交通安全与治安秩序隐患增多,由此产生怀疑甚至抵制心理。如何协调好各方利益主体的合理诉求,尽量规避开放式社区面临的公共安全问题,更好服务于城市交通微循环,是城市未来社区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封闭”还是“开放”:未来城市社区的发展论争
封闭社区的设计理念源于为适应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而出现的“现代主义”规划设计思潮,城市功能分区、大且宽的交通路网、大规模的城市拆迁和行列式的板楼住宅是其核心理念。这种“现代主义”规划深刻影响中国城市化发展,原来的胡同住宅和里弄住宅通通为大面积、成片开发的住宅小区让路,被改造为“宽马路、大路网”的城市空间形态。同时,各级政府也在社会发展中以稳定和秩序为重中之重,“住宅空间的门禁和私有化”被国家用作维持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工具,进一步催生了封闭社区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尤其是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封闭社区有效减少了外出出行和居民的管理,遏制了疫情的快速传播,成为有效而快速的阻隔源头的方式之一。
虽然封闭社区有效减少了城市公共管理成本、提高了居民日常生活安全性,但也使得城市空间出现了严重的“碎片化”和“隔离化”倾向。大量封闭社区把城市空间切割得支离破碎,严重破坏城市空间交通系统,加剧了私人利益排挤城市公共空间的现象。面对封闭社区带来的城市交通拥堵与公共空间封闭等问题,倡导以“小街区、密路网”为基本空间特征的开放社区,被认为是有效提升城市道路交通疏解能力、鼓励绿色低碳出行、促进邻里交往、加强城市街区活力的空间布局模式。一方面开放社区能够疏通小区内支路“毛细血管”功能,为社区居民出行创造更为便利的道路交通环境。另一方面社区开放能够实现生活空间和休闲空间的融合共享,在共享公共空间中促进社会交往。
但是,封闭社区向开放社区的转变并非仅仅是打开“院墙”那么简单。对于目前全是封闭式“独立王国”的城市环境来说,适当引进开放式社区对城市而言是有益的,但也应注重于城市居民生活需求与安全满足的平衡,在人本化与数智化融合中实现封闭社区的逐渐开放化。一方面要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最大程度提高社区开放所带来的交通循环、生活便利与交往交互的优势,以人本化治理方式主动对标民众居住幸福感需求。另一方面要寻求社区开放目标与社区安全诉求之间的矛盾平衡点,及时填补开放社区之后的治安真空,通过数智化治理让开放社区更加和谐有序。
二、人本化治理:城市社区开放的活力性构筑
人本化是社区发展的核心追求,开放社区建设要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出发,聚焦从交通环境优化、生活方式改善、社会关系构建来满足居民生活需求、邻里需求和生态需求,提升居民对未来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立足社区开放独有的优势,社区开放中的人本化治理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优化高效且高密的路网布局,实现社区交通微“循环”。相对于封闭社区,开放社区能够改变城市空间的“碎片化”和“隔离化”,推动居民日常出行便利化。一方面实现路权科学分配,适当拆除“拦路楼”,打通“断头路”,建设“曲径通幽”的毛细血管式小巷道,保障居民慢行交通出行,在保持和城市沟通的同时又维护小区的领域性和私密性。另一方面配齐配全交通设施,利用剩余空间施划停车泊位,规范设置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放区及相关设施,利用单行线、环形通行等方式合理有效地将社区内交通循环起来,打造“以人为本”的社区循环交通体系。
二是拓展全维且丰富的社区内容,实现社区生活多“场景”。面对人口不断聚集,城市社区内部空白或陈旧的生活休闲场景亟待填补及更新,社区开放则能够扩大居民活动范围,实现生活空间和休闲空间的融合共享。一方面应在社区开放中合理规划空间生活场景布局,成功融合九大场景的功能建设,全面覆盖邻里、治理、健康、创业、交通、低碳、服务等方面,构建5分钟的便民生活服务圈体系。另一方面应在社区开放中注重空间景观生产与融合,从步道系统、社区广场、植被绿化等方面对社区进行整体布局,从而创造真正的休闲社区,营造亲切的人性空间。
三是构建开放且融合的生活方式,实现社区关系多“交互”。开放社区的优势不仅在于打破物理空间的界限,还能够解决封闭社区中存在的社会关系断裂问题,在共享公共空间中促进社会交往。一方面应积极利用现有公共空间开展多维公共交往与公共活动,探索推进碎片化社区的空间缝合,活化利用社区闲置低效空间,推动集成连片建设,同时不断丰富社区公共空间的功能场景,使公共空间成为社区居民乐享生活的新场所。另一方面应在社区开放中推动硬件场地提档升级,尝试性引进专业社会组织对社区公共空间进行整体运营,开展各种类型的公益项目,为有需要的居民群众提供专业服务。
三、数智化治理:城市社区开放的安全性构筑
安全性是衡量社区生活质量的基本标准,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与应用,城市社区数智化治理能够使社区开放更加具有秩序性,不断增强居民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立足社区开放存在的劣势,社区开放中的数智化治理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实现社区交通动态处理。社区开放可充分利用街区内部道路,提高机动车可达性,但也伴随社区内部噪音污染、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还需要根据社区实际有针对性地限制社区交通流量。一方面应积极运用物联网技术对社区出行者、车辆、道路设施等交通各要素全面感知,实现交通运行情况的监控与预警,根据社区交通通行状况,智能控制社区出入口的红绿灯绿波时长,动态限制社区交通流量。另一方面应考虑社区内部交通通行的特殊性,在夜间通行时实行封路养护计划,并通过车载终端、智能手机、GIS地图获取的道路虚拟情报板,诱导驾驶员做出夜间绕开社区内部道路的通行路径选择。
二是维护社区居民私密领域。人员流动大、社区管理混乱一直以来都是居民普遍担忧的问题,而社区开放对流动性的增强更有可能放大这种安全风险,因此在社区开放时也需要为社区居民的隐私与安全留有封闭空间。一方面以楼栋为单位构筑安全防护线,通过采集楼栋住户的人脸、指纹、虹膜等数据设置访问准入,有效遏制盗窃者、乱贴小广告者和陌生人随意进出楼栋。另一方面对社区出入的人员、车辆进行自动识别与管理,及时掌握社区流动人口、车辆情况,快速掌握各个社区之间的流动人员数量和相关个人信息,对于社区内部的可疑人员进行及时定位和追踪。
三是推动社区事务智慧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社区治理模式,城市开放社区不仅承接了传统社区的治理内容,也对社区治理提出了开放特性的更高要求及挑战。一方面应利用“平台化+大数据”的方式建立社区资源整合平台,综合打造数字社区运营指挥中心、社区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综合应急管理指挥中心,形成“中心”牵头,网格管理、民生服务、数据分析、实时调度、远程处置等统筹推进的综合治理格局。另一方面应利用“网络化+大数据”的方式建立起社区线上服务平台,通过打造集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便民服务、志愿服务于一体的网络平台,打通社区养老、医疗、物业、交通、家居、家政等各项生活服务,使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
(湖南工商大学“长沙市人工智能社会实验室”罗湖平)
【实习编辑 李千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