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351-40675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sxscdbrmt@163.com
消费者维权工作站 0351-4067522
山西市场导报社主办
面向市场·关注民生
主动作为 统筹协调 成效显著——山西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工作情况综述
发布时间: 2020-11-10 10:51:56    来源:


种质资源事关粮食安全、生物安全、国家战略安全。根据相关指示,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按照农业农村部农种发〔20206号文件的通知精神,山西已从去年年底开始积极筹备,20205月正式启动,全力推动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

成果显著

超额完成总任务上限

全省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开展以来,我们按照农业农村部统一安排部署,始终坚持保护优先、高效利用、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原则,创新运行机制,加强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强化责任落实,通过采取科技支撑和制度保障等手段,逐步构建收集保护体系和法规制度体系。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扎实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截至930日,全省共收集种质资源4814份,超额完成总任务上限(3450份)的138%。其中,作物种质资源2521份,果树资源1042份,其他资源625份,抢救性调查种质资源收集596份。还需相关专家进一步甄别、鉴定的名、特、优资源136份。

主动作为

四举措抓总统筹协调

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意义重大、涉及面广、任务重、技术性强,为确保此项工作落实,全省农村农业系统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主动作为,积极而为,多措并举。

提高政治站位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国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省长林武、副省长王成多次就全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落实意见做出批示,王成副省长还对全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发展规划的编制提出了具体要求;省农业农村厅成立了以厅长鞠振为组长,由二级巡视员薛志省、山西农业大学李宏权副校长为副组长,厅种业管理处、山西农业种子总站、果业站、蔬菜站、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省11个市115个县建立了相应组织体系,以加强统一管理与工作指导。省农业农村厅厅长鞠振定期听取种业专题工作汇报,及时掌握工作信息动态。

加强组织领导

发挥牵头抓总作用

种质资源普查收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才能顺利完成。根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 2020 年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省实际,20205 15 日,我省制定出台了《山西省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实施方案》;2020 5 19 日,山西省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视频启动仪式在太原举行,各市(县、区)也相应组织了启动仪式;为强化工作指导,省市县三级从相关专业部门、农科院所抽调技术骨干组建了技术专家指导组。

据统计,全省成立专家组1271163人,普查队68340人;由省统一组织各市县业务骨干培训,先后四次组织召开全省普查与收集工作推进,共参加2200余人次,帮助普查收集骨干进一步系统掌握普查收集等操作技术,为开展普查与收集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精心组织实施

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这次普查与收集涉及部门多,时间紧、任务重,为确保工作落实,通过制定实施方案,明确了各级各部门职责,建立分工协助机制,省普查办负责落实领导小组安排的各项工作,制定山西省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实施方案,协调开展资源普查与征集和系统调查与收集,审核各市、县(市、区)上报的普查方案与征集的实物,省市县(市、区)普查企业共制定实施方案154套,确定试点县18个,签订购买服务普查企业26家,试点县先行先试,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为普查县提供经验,确保了行动方案稳步推进、顺利实施。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负责组织在全省种质资源丰富的30个县市区开展系统调查和抢救性收集;各试点县积极行动、主动作为,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如:朔州市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的试点县平鲁区,普查队深入种植大户、偏远山区、农户田间地头调查摸底,从采集种质资源生长表现,到整理资源信息,对收集的种质资源筛选提纯,历时 6 天、行程 530 公里、覆盖全区 13 个乡镇,共征集资源 42 份。比如:平顺县山高林密,他们深入到乡村农户、田头野地、深山老林开展收集工作,尽量做到全覆盖、细辨别、应收尽收。各市县协调承接普查企业负责辖区内种质资源的普查收集等相关工作,临汾、长治、运城、朔州市等地通过与统计局、史志办、档案局、气象局、自然资源民族宗教事务、水务等相关部门配合查阅有关资料,走访农业系统退休的老领导、老专家、基层农业标兵、田秀才等为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提供信息、献计献策。实施过程中,承接普查任务的临汾市翼城新翔丰种业有限公司创新性“征集样本(标本) 十步法”“征集数据录入审核七步法”“普查填表三步法”“普查数据录入六步法”,省级技术指导组成员、临汾市种子站张世平总结出了普查与收集工作注重七抓“抓重点、抓全局、抓流程、抓目标、抓质量、抓行动、抓结果导向”。细化了工作环节的标准和要求,确保了临汾市普查与征集工作有序、规范、迅捷。

创新工作机制

发挥服务保障作用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要让社会各界了解种质资源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普查中来,强化工作推进,加强工作宣传必不可少。强化工作推进方面,按照农业农村部资金管理办法,严格经费使用,通过中期检查、年终总结和随机检查等方式对普查与收集行动执行进度和完成情况进行督导,让全省种业工作人员和种业普查企业对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的重要性有了全新认识。成立了由山西农业大学农业基因资源中心穆志新主任牵头、省农业厅、山西农大相关专家为成员的四个技术指导组,分别赴全省11个地市进行指导督导。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现场培训,确保此次收集与普查任务圆满完成。加强信息交流方面,建立了省市级种质资源普查信息微信群,邀请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相关专家加入,便于各地实时与专家互动,开展工作交流。建立了山西省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信息动态,每周1期,现印发全省24期,628日,国家普查办2020年第1期(总第24期)简报大篇幅宣传报道山西做法。太原市东黄水镇设立了“种质资源普查微信公众号”连续刊登10期,点击量达8万余次。营造了浓厚的普查氛围,先后征集到20余条有价值的线索;运城市芮城县先行先试的做法在“学习强国”三农专栏中刊登;运城市利用手机微视频大力宣传普查与收集有关种质资源的信息;晋中市和顺普查队为达到普查要求,专门安排4名研究生多次组织模拟训练,熟练掌握GPS定位仪、照相机、录音笔等设施设备的使用,为确保普查与收集顺利进行奠定了扎实基础;促进普查与收集方面,我们充分利用山西日报、山西农民日报、山西市场导报、人民网、山西新农村网等媒体平台,开展经验交流,对全省普查与收集进行全范围、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的追踪报道。据统计,深入979余个乡镇,13000余个行政村、自然村,走访群众22000多人次,行程11.6万公里;张贴公告标语1700多条,发放宣传资料12余万份,深入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宣传,为种质资源普查活动营造良好氛围,增强广大群众种质资源保护意识。

得到有效收集和保护

初步摸清基础数据和特优种质资源

通过普查,初步摸清了一批重要的基础数据,获得了一批特优种质资源,普查为我省培养了一批种质资源普查骨干。

获得一批重要的基础数据

为摸清底数,各地普遍通过召开座谈会、查阅档案等形式,了解到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情况,初步摸清了当地小麦、玉米、薯类、豆类、油料、蔬菜、果树等地方老品种及引进栽培种的种质状况、品名、主要特性及演变情况,并收集到一大批尘封已久的有关当地种质资源的珍贵资料,分别获取了1956年、1981年、2014年这三个不同年份的重要历史数据。山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独特、生态类型多样,农作物种类繁多,是全国种质资源丰富的省份之一。从此次普查结果看,我省普查地区农作物种质资源仍保持丰富的多样性与分布。特别是在太行山、吕梁山地区,种质资源丰富的多样性特征表现明显。目前仅在偏僻的乡村、隐秘的大山深处还遗留有部分珍贵传统农家品种资源、野生近缘植物的踪迹。各种迹象表明,种质资源的消失速度已大大超出人们的估测。

获得了一批特优种质资源

经过近5个月的艰苦努力,各地通过普查与收集获得了一大批优异的种质资源。通过种植户介绍和各地专家筛查,省专家技术组形式性审查,从收集的粮食、油料、瓜菜、水果等作物资源选出18个优异资源。如:翼城县中卫乡1000年树龄的翅果油树种质资源,属国家二级濒危保护植物,在翼城县天然分布面积最大。翅果油树的生长期较快,幼苗栽种后三年即可结果。翅果油树不仅有抗寒、耐旱、耐贫瘠、根系固氮、保水等特性,更是绿化荒山荒坡、改良土壤的优良种质资源;还有侯马市新田乡宋郭村发现的葫芦枣,经专家现场勘察结合走访询问,推断该树的年龄至少在200年以上,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树龄最大的葫芦枣树,初步认定该地及周边区域是葫芦枣品种的发源地。该品种不仅果形美观靓丽,而且食用口感清甜可口,是不可多得的既具有观赏价值,而且鲜食品质优异的稀有枣树种质资源,对我省乃至我国的枣树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一批种质资源普查骨干

长期以来,山西农业农村部门重视品种研发和技术成果应用推广,对种质资源保护等基础性工作重视不够,一些产量不高、长势不佳、市场不好的地方资源逐渐消失。本次普查与收集既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基础性、公益性工作,更是一场覆盖全社会的科普宣传活动,经过学习实践,各地不但培养和锻炼了一批专业人才队伍,而且经专家初步认定还收集到特优资源15份。

目前,全省11个地市普查与收集正在稳步推进,资源收集情况是,太原172份、大同578份、朔州167份、忻州630份、晋中665份、吕梁236份、阳泉120份,长治372份、晋城313份、临汾558份、运城407份。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收集抢救性资源596份。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办【201956号文件精神,结合山西实际,下一步,我省将重点围绕作物、畜禽、水产和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到2025年,全面实现“1411”战略目标,即:编制一个规划(山西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完成四大工程(农业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工程、种质资源创制与应用工程、种质资源优异基因挖掘工程、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立一个平台(山西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大数据平台),建立一个体系(山西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政策支撑体系)。

2035年,力争建成系统完整、科学高效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资源保存总量位居全国前列,珍稀、濒危、特有资源得到有效收集和保护,资源深度鉴定评价和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显著提升,资源创新利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实现山西由种质资源大省到种业强省的转变。本报记者 阎建军



【责任编辑:周伟】

0.23692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