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以来,朔城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大,效果好。今年针对农村有碍观瞻的破房烂院、残垣断壁,注重“四个突出”,破难点、疏“堵点”,拆旧增绿、持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档升级。
突出规划引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行稳致远。全区坚持规划先行、因村施策,聚焦打造六郎山、紫金山、神女山三条乡村生态旅游精品线,实施“三线引领、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 在去年建成20个高标准示范村、16个美丽宜居村、完成92个整治重点村的基础上,今年统筹疫情防控常态化,确立“每个乡镇打造2-3个高标准美丽示范村、重点整治村整体提升”的工作目标,示范带动、由线扩面,整体推动乡村风貌大提升。
突出整治重点,把拆除破旧宅院作为主攻点突破口。改变传统的零打碎敲、修修补补的做法,对全区村户废弃宅院做到全清理,腾退空地做到再利用,历史遗存还原展风采。去年以来,全区共拆除废弃院落1800余处、房屋6500余间;共腾退空地面积55.2万平方米,清理建筑垃圾31.5万立方米;共建起农村小广场、小游园156个,小果园、小菜园332个,硬化道路、小广场16.8万平方米,栽植各类苗木16.5万株。 共修缮古院落多处。如:化庄村的农家小院、利民村的“油坊”、峙庄村的村史馆,青钟村的昭君墓、前村的善阳桥、化庄村的烽火台、寇庄村的“十二连城”以及楼子坝村的“镖局文化馆”等历史遗迹进行保护和开发,不仅延续了历史文脉,也成为了乡村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
突出资源整合,多方筹措资金强化经费保障。积极探索建立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整合”“撬动”“开源”多措并举,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整合农业、水利、环保、林业、住建等部门的政策资金,并发动乡贤能人出资出力,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积极参与,多渠道筹集资金、打捆使用,集中力量办大事。连续两年,区财政每年纳入本级预算的资金3000万元,去年整合相关部门专项资金、社会资本以及农村“一事一议”资金4000余万元,有效解决了经济下行情况下资金保障不足的问题。
突出宣传发动,调动群众参与整治的积极性。依托微信公众号、网络、电视、大喇叭等媒介,结合疫情防控和爱国卫生季活动开展,广泛宣传普及防疫知识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标准,引导农户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整治过程中,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到已建成的美丽示范村实地观摩,耳闻目睹整治村群众得到的实惠,真切感受整治村新风貌,触动思想观念大提升,变“阻挠拆”为“帮我拆”,变“旁观者”为“实施者”。着眼常治长效,在13个乡镇建设并启用13座垃圾中转站,并根据村子大小,在每个村组建了3-5人的保洁队伍,实行“村收集、乡转运、区处理”模式,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带来的新变化,推进农村文化建设,让群众奔小康的底气更足、信心更满、动力更强。朔州市农业农村局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