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351-40675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sxscdbrmt@163.com
消费者维权工作站 0351-4067522
山西市场导报社主办
面向市场·关注民生
盂县与“平山团”(下)
发布时间: 2019-09-17 10:53:33    来源:


栗政通在战场上。

四、“人民子弟兵”的燃点

抗战伊始,平山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子弟兵团队,在太行山上,奋起杀敌,军功卓著;平山团率先进驻南泥湾,创造屯垦奇迹,是模范中的模范;南下支队,平山团作为主力驰骋南国,血洒湘粤,走过抗战末期最为艰苦的“第二次长征”;中原突围,平山团打响解放战争的第一枪;保卫延安,转战陕北,攻坚克难,一马当先;挺进大西北,平山团是先遣团,翻雪山,过沙漠,平叛戌边,把忠骨埋在雪域、沙漠。可以这样说,正是英雄平山儿女让新中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落脚西柏坡成为必然(平山团集合出发的洪子店镇,距离西柏坡仅仅五公里);正是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取得民族独立和全国解放中所走过的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这里必然蕴含了中华民族伟大而永恒的精神品质,也一定闪现出地域可贵而独特的精神风貌!

“八路军的故乡” 19377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越黄河东进敌后抗战。平型关大捷后,120359旅王震旅长亲自到盂县东50里的邻县平山县征兵。中共平山县支部负责人王昭(祖籍盂县芝角村人,后任公安部副部长、青海省省长)与栗再温(祖籍盂县城武村人)组织发动群众,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征召了平山县、盂县1500多名青年在盂县上社村成立了平山团,组建了120359旅的718团。移师三晋三个月里,1700多人分别参加了115师的各支部队,后组建晋察冀军区五团。八路军整编后,东渡黄河时三个师的战斗力不足三万人。而就在这样一个地方,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就有6200多名子弟输送到了八路军的正规部队,在抗战初期,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这个数字是何等的巨大!何等的震撼!又何等的传奇!那父子兵、兄弟兵、亲戚排,村村连队,户户军属,足以让平山成为“八路军的故乡”。

中国共产党组建了平山团,从此找到了中国北方地区“人民子弟兵”的燃点。这支火炬被军队和百姓共同高举,抗日烽火熊熊燃烧,照亮了中国的天空。早在抗战前,栗再温等早期共产党员,已经把共产主义的星星之火点燃在太行山上,发展党的组织,组织动员群众。抗战爆发前,全县党员已有700多人,占到了当时华北党员总数的1/7。八年抗战中,仅有25万人口的平山县,就有7万余人参军参战,参加自卫队、农会、妇救会、儿童团等各种组织,平山县几乎人人皆兵,成为晋察冀抗战史上的一个典范。而日寇在平山制造了100多起惨案,屠杀无辜14000余人,牺牲惨重。“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寸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部队上......”这是平山人民发自内心的歌唱。这一组组数字怎不使我们颤抖,血肉男儿的牺牲撕裂着多少母亲柔软的心房啊,“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慷慨中有多少来自平山的悲壮啊!

慷慨基因在抗战中凸现  两千多年前,古老中山国创造了“悲歌慷慨”这个词汇。战国时期中山国就有“衣铁甲、操铁杖”的猛士,激战中“以车投车,以人投人”,直至悲壮战死。在日本侵略者践踏家园时,村村来反抗,人人唱慷慨。有无数子弟兵为抗日殉国。这里,除上述介绍的“八十一个不知道”“岗南孝帽军”“卢家洼连”“还叫王家川”等悲壮故事外,在平山团的故乡里,那子弟兵的母亲们,她们坚韧地挺立在家园里,让子弟兵的灵魂随时都可以回来,呼喊娘的声音穿透天宇!娘的心很软也很硬,一声娘不能催跨她们如太行山一样伟岸厚重的意志,甚至催不出一滴她们在人前的眼泪!好些母亲,继续送出她们“最后一个亲骨肉”。

还有,平山团的身后,白求恩大夫救死扶伤的赤子情怀,聂荣臻将军救美穗子的人间大爱,放牛娃王二小的悲凉歌声……一个婴孩在哇哇大哭,在流出肠子的母亲身上找奶吃;一个孩子被鬼子的刺刀挑着,转几圈猛然摔死在地上;又一个孩子在地道里被母亲用奶头活活捂死……这样的恐惧涨满了血管,怎不使人撕心裂肺呀!

还有,为组建平山团而做出重要贡献的栗再温,他的笑容睿智而高远;平山团里优秀指战员栗政通,他的文字激情而浪漫;摄影家沙飞镜头里凝聚着残酷与希望的瞬间;文艺“平山团”里曹火星唱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坚强誓言。

还有,在平山县老百姓那里,类似“八十一个不知道”的故事主角不知道有多少!类似戎冠秀继续送出“最后一个亲骨肉”的母亲也不知道有多少!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你不会听到他们“后悔”二字,更不会听到“埋怨”的字眼。在他们的“脑存文件夹”里全是感恩。感恩共产党!感恩新中国!他们的“搜索引擎”里,总在搜寻哪怕一丁点的歉疚……至于其他,都不曾思考过。这就是平山人民!这就是英雄的人民!这就是“人民子弟兵”的人民!让悲歌慷慨的情感流淌为大江大河,为八路军的故乡唱一支深情的歌。

沿着精神的足迹前行  历史总是在特殊的时间节点引人思考,给人启迪。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9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站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上回望平山团,我心中无限的慷慨……平山团集合出发的洪子店镇,距西柏坡仅五公里,而西柏坡既是中国共产党人迎接胜利的落脚点,也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出发点。毛主席、党中央选择平山作为“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正如毛主席所说的“就是由于这里党和群众的基础好,这里的老百姓热爱共产党,热爱八路军,抗战期间同仇敌忾,毁家纡难,家园被毁,亲人牺牲,省吃俭用,倾其所有支援子弟兵。”

一个地域的精神品质,就像风气,是具备传承和感染力的。平山团能成为铁的子弟兵,兄终弟及,在民族的战场上始终保守着这份光荣,在村村挂孝,户户悲歌之时,亦能将“悲歌慷慨”唱彻天宇,这和坚守“气节”的民风息息相关。作家梁陆鸿在《我们的子弟兵》一文里这样描写平山之“气”:“如果说战斗在一线的平山团的勇士们,每天面对着牺牲、面对着血与火的考验、面对着失去战友的悲痛和愤怒需要超常的勇气和精神的话,那么平山县的父亲、母亲们在接到第一个儿子牺牲的消息后又毅然决然地让第二个儿子穿上军装,这该需要多么大的一种力量,恐怕不仅仅是‘勇气’两个字所能涵盖的。也许正是这种无法解读的力量,赋予了平山团勇士拼死的勇气及面对死亡时无所畏惧的冲天豪气,这是一种英雄之气、侠义之气,是血气!是平山团无往不胜的原因所在。正是这种英雄豪气,平山团被毛泽东称为‘王牌中的王牌’‘模范中的模范’,这绝不是偶然的。他们靠的就是这种惊天地泣鬼神、荡气回肠的英雄之气,这是平山团的灵魂,平山人的灵魂。”

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民族,若没有强劲而持续的精神动力,进步、发展,坚强地屹立,那将是非常困难的。满门忠烈的栗氏家族对栗战书影响深厚。他曾这样写到:“叔叔(栗政通)牺牲留下的这些家信,我每看一遍,灵魂就受到一次洗礼,从中体味到叔叔作为一个革命战士的内心世界,对叔叔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革命战争年代,叔叔等老一辈革命先烈,他们付出的不仅仅是鲜血和生命,更重要的是泣血的高尚灵魂和品质。叔叔虽然没有给亲人留下物质财富,但却用光辉的瞬间,为我们留下了伟大的永恒——勇士对真理的追求,战士对幸福的追求,智者对自由的奋争以及在这样的追求、奋斗中所表现出来的坚毅、果敢和忘我献身的伟大的品格。”

2001年清明时节,栗战书写了《寸心的表白——缅怀叔父栗政通烈士》。近日我读到此文,夜深人静,每每阅读,每每落泪,愈加了解了烈士们的情怀和后人的怀念。

记叙到这里,我想说的是,人类需要高尚,不管这个人有多俗,向往高尚的神经也是存在骨子里的!但高尚需要弹拨,需要激发,需要引领。让我们努力去感受那些高尚、靠近那些高尚的灵魂,去体味“使命感”这个词汇的真正意义,沿着精神的足迹前行吧!

作者系阳泉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

崔庆和




【责任编辑:周伟】

 

0.24607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