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宗是张建基老师的一个笔名,在我印象中,这个名号一以贯之他整个画家生涯。
我和他二十多年未曾谋面,直至前年,我的手机收到一条他加我微信的消息,才知道他早就不在老家盂县居住了。
今年开春,我专程去他旅居的地方拜访了他。
在他的居所,几乎达成了我此次去看望他的一切愿望,包括他不错的身体状况。他不但向我展示了一个尊师爱生的老师情怀;还与我分享了自己丰硕的艺术成果,就像单独为我举办了一个画展。
我欣赏着他洋溢着浓郁乡土气息的一沓沓画作,每一幅作品都是使人爱不释卷的精品。其中,多是他退休后赋闲在家完成的。
张老师步入退休模式后,没有贪婪过多享乐,而是壮心不已、勤耕不辍、精益求精地继续他的美术人生;他没有向往市井的繁华,而是依旧留恋着那些使他的作品饱含泥土味道的风土人情。
我感慨他老当益壮、匠心独运的创作精神!更感慨他在此种精神驱动下竣笔的件件佳作!
他的美术作品涉及多种题材,涵盖若干专业,以题材划分可分为人物、景物、花鸟三个部分。
人物部分多为他年轻时在乡下的实景写生,也有一小部分是他晚年的主题性人物创作。国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油画《宋家庄红大娘》《白藏生产队长向科》等,这些尽显绘画造型本领,以农村、农民、农业三农为基调的画面,都是他的得意之作,令人印象深刻,在晋中地区影响颇大。
老实憨厚,头顶白羊肚手巾,脖子里别着旱烟袋的农民;灰头土脸,面颊被寒风吹得发紫的白藏村红大娘;英姿飒爽,精神抖擞,眼晴炯炯有神的大队机干民兵;粗旷的脸上,用皱纹刻写出吃苦耐劳性格的林业战线劳动模范霍银海等等许多农村的男女老少和身边人,都在他的笔下传为佳画。
人物是这样,景物也如此,不管是崇山峻岭,还是丛林小溪;不管是林鸟虫草,还是烟火泥土等,在他的笔下都传为美谈。油画《滹沱河畔》《心花怒放》就是很好的佐证,但凡是那个年代在当地从事画画的,这两件作品都是耳熟能详的。我就是看到油画《滹沱河畔》才知道了老家还有那么美一条河,并对这条河产生了很大的好奇心,《滹沱河畔》也是我日后选择去那里下乡的诱因。
花鸟画在他的作品中占比最大,是他用画笔在纸上辛勤耕耘或创作的重心所在,不仅是他人生画卷的一笔浓墨重彩,而且,也是我国地方美术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细语花香》《迎春新曲》《陶然》《伴》《喜上眉梢》《恩爱千秋》《仁者多寿》《寒友常青》《家和万事兴》《只把春来报》等等都是他的代表作。这些以写意花鸟形式并冠以“吉祥”、“喜庆”之类农村老乡喜闻乐见字样,呈现在大众面前的花鸟画作,照例无不散发一种沁人心脾的乡土气息。
以《家和万事兴》为例,这幅画从头到尾,满满都是典型的农家元素。画家运用训练有素,技法娴熟的表达,栩栩如生地将一窝家禽的生活搬上画纸,通过对动物各种细节的精心描写,把大鸡与鸡仔间互相关照、尊老爱幼,公鸡与母鸡间相濡以沫、彼此恩爱的关系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出来。
包括《家和万事兴》在内的一系列写意画鸟画作品,看似题材虽小,但反映当地风土人情和乡风民俗体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画家对生活的挚爱和对老区人民的一往情深。如果不是有这样的情怀,画家及其作品的题材和命题就不会如此具有亲和力。这些题材也就不会在其创作的黄金期常画常新、永画不衰,想必,这也是一件美术作品接地气,有乡土气的根本原因。
宫来祥是当地著名画家,他感慨张老师的花鸟画,曾深有感触地说:“看到他的画就能听到一群麻雀在春光明媚的柳林里相互嬉闹的声音,从画中可以体会到他是借鸟在写人的思想感情。”这句话道出了画家与作品、作品与生活的因果关系。同时也肯定了张老师热爱生活,情系乡亲的画家情怀。
他的同乡学友赵云纪先生说:“他的花鸟画颇有特色,清新自然,格调明朗;一花一鸟,善师造化;神形兼备;真实生动。”毋容置疑,他的那些花鸟画是上讲究的,观者感受到的乡土气息是有来由的。讲究就是从专业的层面说,画家需要具备一定高度的表现大自然的能力;来由则是从情感的层面说,画家需要有深入生活,善于在生活中提炼真、善、美的兴趣和热情。超凡的绘画基础和脱俗的表现技法营造了画面的视觉效果;深厚的学识修养和博爱的人文情怀注定了作品的联想空间。两者合而为一,造就的作品才会神形兼备、耐人寻味。
张老师说,他自己是草根画家。见过他画的人却不敢苟同,但这也符合他为人低调做事谦虚的性格。
酒香不怕巷子深。祝愿张老师有生之年,在他深居简出潜心笔耕的案头,创作出更多富含泥土芳香的“美味佳酿”!(刘海平)
作者系阳泉市评论家协会理事,阳泉市美术家协会会员。1990年,宣传画作品《驾車首先要思安》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安全生产宣传画大赛获奖作品展览”;1999年,水彩画作品《夏味》获阳泉市水彩画展一等奖;2001年,水粉画作品《晋东南街景》入选《中国写生作品选集》并获优秀奖;先后有40余件画作和文章在多家报刊发表。
【责任编辑 陈畅 实习生 翟培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