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顶着暑气蒸腾、午时暴晒的炎阳,从乔家大院自驾到灵石县静升镇崇宁堡。爬上一条陡险急弯的坡道,古堡,便能仰视所见了。
虽然路上已及时收到一老友的微信指引,说乔家大院精致,王家大院壮阔。但眼前依山而建、高墙围堡的深宅大院,其恢弘旷达、严密防御的气势,依然令人震慑,惊叹!在黄土高坡粗旷的日照下,正午的古堡,几乎不见人影。
沿着天梯般的石阶,一层一层,拾级而上。高远的蓝天白云下,一座座层楼叠院的复古建筑,南北朝向,左右牵系,自成一体,又彼此相依。高耸的灰褐砖墙,彩绘的飞檐翘角,朱赤的门柱格窗,镶嵌的砖雕石雕,斑驳的门环锈锁,摇曳的红笼灯照……
这燥热的伏天,竟然只剩下静,静谧,静寂,静穆。
有关古堡的一切幽深、神秘、旖丽,齐齐涌来。以为赴了一场,穿越时空的邂逅,把那些凄美的、壮丽的传说与史诗,都来亲身演绎。顾不及放下行李,顾不及当空烈日,在古堡游弋串巷。从一个院儿飘向另一个,迷失在这108处大大小小的堡院之中。
一方照壁、一扇漏窗、一对楹联、一处亭阁、一片青苔,都能触动你的内心。
透过百年尘封的历史,翻阅岁月长河的流逝,这本名为时间的大书,如此厚重沧桑!幽幽抚及、声声叹息,王家归来不看院。异常紧张的行程,攻略简省。彼时,尚不知,崇宁堡是王家大院重要的一角。
(二)
下午,依然酷暑。在一王氏讲解小妹的带领下,懵懵懂懂,混混沌沌中,闯进五巷六堡的王家大院,现存修复的———视履堡和恒贞堡。
清一色的高墙深宅大院,负阴抱阳,依山就势,随形生变,错落有致,气势宏伟;窑洞式样,冬暖夏凉,功能齐备。基本继承自西周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三进四合,长幼有序,尊卑有别。整体布局呈“王”字形,史所罕见地将姓氏融入建筑,既寓意引福致祥、富贵显耀,又寄望子孙世守祖业、不忘先志。10余散户合住的恒贞堡,似一条矫健盘旋的巨龙;由王氏两兄弟独居的视履堡,如一只展翅高飞的凤凰。
好一派龙凤呈祥!整体设计见筹谋,细节风采具匠心。同样是四合院,却有别于少女轻敲牙板,低吟“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江南风韵;更多呈现猛士中流击楫,高歌“大江东去,浪淘尽”的三晋豪情。
听王小妹介绍,历史上位于胡汉交流重要场所的灵石县,因东西走向的太岳、吕梁两山为屏,有效阻止了游牧民族进入汾河谷地,静升古村更多受儒礼文化浸影。尤其是历代对以忠义名垂青史,“晋霸园林迷草木,绵田香火动春秋”的介子推的宣扬,使该地民风“有先王遗教,君子深思,小人俭省。民性醇厚,尚礼仪……”(明万历《灵石县志》)的雅韵。
从王氏对堡院的命名可见一斑。恒贞,秉承持恒,忠贞不移;视履,检省敝履,修身养性。
走在一纵三横四条道路串通起的一套套精美的合院,其木雕、砖雕、石雕,真是极尽繁冗复杂之能事。听王小妹一个个典故、一处处谜题、一层层寓意,有声有色、娓娓道来。方知,影壁、屋脊、墀头、单坡屋顶、翼拱、檐坊、廊柱、门窗,在每一个精彩卓绝的细节,都有讲究,暗藏玄机。融会贯通着释、道、儒的内容,琴、棋、书、画的雅好,福、禄、寿、喜的俗愿,以及历史人物和民间传说等等丰富的内涵。
出色地展示出户主为学之清雅、为商之富庶、为官之显赫。精致典雅的设计,彰显出“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的民居特色。不愧为“中国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赏之令人流连忘返,余韵回绕。对古人的智慧与修为,仪式感的讲究与庄重,甚为叹服与向往。
看到长长短短的楹联,如廊柱的“世守诗书辉晋地,家传勤俭裕唐风”;仪门内匾的“三省四勿”,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以及院内墙基石雕刻的二十四孝典故,如唐氏乳姑、江革供母等,令人印象深刻。
繁琐讲究的雕饰,不仅仅是为了美观,还在对居住此间的人们起到无声的教化熏染,使其遵循其道,养成习惯。
来到王氏兄弟合建的书院,听王小妹娓娓介绍其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师尊的地位无比崇高,薪禄丰厚;庭院内的花园葱茏馥郁,休憩悦目;院墙南角专砌望月亭,观月吟诗。学子们在如此恬静、雅致的环境学习。不由发自心底感叹,“有如此好的氛围,我也想学习!”引得一群游人莞尔、附和。或许,滚滚的红尘,也需要时序的淀沉;浮躁的人心,真希望一方灵魂的归程。
从南门上至威严的垒跺,走在高达10米以上的宽阔的堡墙上,恍然置身于烽火古城墙。耳边响起三晋大地的猎猎号角,平乱抗倭,夷匪驱寇,历史的烽烟,成就个性独具、巍然屹立的王家大院。
行至东南角,看到古旧的青墙黛瓦间,一片柔美娇粉的合欢花,在夕阳下开得正艳。不由想起,徐灿的佳句:“合欢花下留连,当时曾向君家道。悲欢转眼,花还如梦,那能长好。”合欢花,如女子,会历经满怀少女情怀的淡粉色,变成富贵成熟的丽红色,直至年老沉寂的暗紫色。时间,便在其中,沉淀出郁郁的花香,与淡淡的苦涩,蕴酿一种难以言说的韵味。
或许,亦如合欢映衬陪伴下的王家大院?
(三)
在王小妹的指引下,我们通过恒贞堡的一处巷门,直接来到入住的崇宁堡的院墙下。她告诉我们,崇宁堡原本就是王家大院的组成部分。
难怪,第一眼看到崇宁堡,就如此迷恋、喜欢。正如“黄山归来不看岳”“五台山归来不看庙”一般,实则是,“王家归来不看院”!这些堡院,这些垒墙,历经两三百年的风化与淘沥,虽然只是空置的村落躯壳,却以其严整形态与聚落场景,直接印证晋商的发展脉络,无言诉说历史的兴衰变幻,生动展示民间风土的生活画卷。
回到崇宁堡,正值夕阳西下。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中,那些砖角瓦缝的藓苔,那些斑驳流离的岁月,愈加的婆娑摇曳。沉迷地以镜头将这一刻定格,定格在某个午夜梦回的婉转回望。路遇一小跑的服务员,见这痴痴傻傻于自己世界的旅人,不惜停下匆忙的脚步,耐心地候等,惟恐他的贸然闯入,会破坏了画面。按照这路遇的服务员的指点,晚上,等到夜幕四合,热切地出门去看古堡的灯火。
转眼间,整个山庄,与白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素淡幽深判若两人。红色的笼灯、白色的射灯、黄色的带灯、青色的壁灯,交织成一片璀璨灯海,旖丽盛宴!每栋建筑、每处院落的空地前,都以LED频闪灯,把文字、图标醒目地投射在巷道交叉口,无论从哪个方向走过,都能看见,这黑夜中便捷明亮的指示牌。
现代文明的气息,散发在古堡厚重的历史风雨、文化传承的呼吸间。一栋栋修葺的古建筑,自飞檐翘角的屋脊顶,犬齿交错的木椽间,细细密密的窗棂隙,廊柱石基的亭阶前,散射出或柔和、或清冷的色彩,让尘封的古堡、定格的古堡,灵动起来、鲜活起来,充满跃动的时代感。
正惊叹这夜堡的华丽现代,转角处,见一素白的壁灯,映照着浸蚀岁月风霜的青色石雕,孤寂、古旧的气息瑟瑟扑面,分明是时空穿越的意境。沿着纵向的石级,一梯一梯,下到石堡的入口处,回望,数以百计的光阶,十余步一层,叠叠递进,节节升腾,俨然一条天路,通向山顶金碧辉煌的殿宇。白日沉睡娴静的美人,熠熠苏醒,精装细描,粉墨登场,焕发光照迷人的异彩。
昼的素颜、夜的装扮,堡的庄严、灯的华彩,犹如王家大院的前世与今生,时尚与古典。回眸处,一派张灯结彩,一片合欢绽开。杨华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