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351-40675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sxscdbrmt@163.com
消费者维权工作站 0351-4067522
山西市场导报社主办
面向市场·关注民生
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出发看全面深化改革
发布时间: 2024-07-10 14:19:19    来源:本站

摘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经典文献。在这个全球格局快速变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重温这篇序言就显得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推进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通过回顾《〈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我们能更深刻地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深刻内涵,特别是加深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的认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全面深化改革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社会变革特征与条件的揭示

对于社会变革的内涵,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作了详细的论述:“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从蒸汽机的发明到电力的广泛应用,再到如今的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每次生产力的发展都引发了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变,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在精神领域,变革意识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涉及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道德标准等方面,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文化风貌,塑造新的社会风尚。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写道:“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2]“两个决不会”指出了社会变革的条件,包含以下要点:其一,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兴衰都与生产力发展有关,只有当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了该社会形态的极限,这个社会形态才会开始走向衰败;其二,新的社会形态在旧的社会形态中产生,旧的社会形态在发展中逐渐暴露出问题,而新的社会形态则在这些问题的推动下取代旧的社会形态。

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指导

(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马克思在剖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作用时,始终坚持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当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时,就需要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取代旧的生产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破除与生产力不匹配的体制和思想束缚,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阶段,应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这种以生产力发展为导向的改革思路,不仅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刻理解,也为解决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持。

(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突出对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社会的一对基本矛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上层建筑也必然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紧密结合生产力的发展需求,适时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文化层面的改革,不仅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还能为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

三、《〈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启示

(一)发挥创新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关键作用

创新涵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多方面内容。科技创新可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制度创新是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社会治理效能的关键;而文化创新则是激发社会创造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不断探索新的科研方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需要深化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还需要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二)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两个决不会”思想,为我们揭示了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勇敢地面对并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必须深刻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坚持正确改革方向,确保改革开放始终沿着正确道路推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9.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雅漪




【责任编辑 陈畅 见习编辑 张峰瑞】

0.23487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