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而和平思想则构成了这一道路的重要文化基础。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历史传统的必然选择,通过对外交往来推动这一现代化进程。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和平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和平思想;和平发展道路;对外交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
一、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发展道路中的文化基因
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道路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蕴含着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以及人心和善的道德理念,这些都形成了中华民族和平、和睦、和谐的文化底色。我国在对外交往中借鉴儒家的“和谐”“仁”“诚”等思想作为理论支持,致力于树立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坚持在平等互助、互利共赢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拓展了自身的外交领域,并为全球的和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和合”思想主张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成为中国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重要价值观。这种思想强调在多样性中寻求共识,推动和谐发展。“止戈为武”的理念使中国人历来不迷信武力,认为国强应尚和,国霸则必衰。这种思维使得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始终秉持和平发展的原则,拒绝霸权。中国古代的和平思想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文化基因,也为构建和丰富人类文明的新形态贡献了独特的中国智慧。
二、中国历史上和平发展的重大轨迹
走现代化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基于其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和平,不仅是一种稳定、和谐的社会状态,也是历代先贤所追求和尊崇的理想。中国在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基因里,和平理念贯穿于每个朝代的治国理政和外交实践中。从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开始,中国就以和平的方式推动东西方之间的文明交流。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通道,更是文化、科技、思想交流的桥梁。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最为繁盛的时期,大量世界各国的使臣、商人、学者等,纷纷来到中国,促成了中外之间频繁而友好的互动。宋元时期,指南针的发明推动了航海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外海上贸易空前繁荣,航海活动的规模和频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时期的海上交流不仅仅是经济活动的延伸,更是中国与世界各地保持和平交往的重要途径。明朝时期,著名的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航程覆盖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他的航海活动不仅加强了中国与这些地区的友好关系,也在广泛宣扬和平的同时,促进了文化和经济的交流。在明末清初,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传教士和商人传入中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各个领域的发展,也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这一时期的技术交流,展示了中国对外来文化和知识的包容态度和开放精神。回顾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始终崇尚和平、重视和睦、倡导仁爱和睦邻友好。和平发展的理念深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成为中国历代发展的特色和标志。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对和平的热爱,是现代化和平发展道路的有力佐证。
三、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和平目的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交往,主要通过朝贡体系、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等方式,体现了以和平为核心的外交目标。从先秦到明清,朝贡体系旨在维持稳定的“天下”安全秩序,强调礼仪和信任,避免因经济利益引发的冲突和扩张。自丝绸之路开通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活动日益频繁,推动了东西方的文化交融和经济繁荣,倡导尊重差异、和平共处的理念。西方的哲学、艺术、科学和政治制度影响了中国,同时中国的儒家思想、科举制度和法律体系也影响了西方文明,这种双向的文化交流加强了相互理解和和平发展。纵观历史,中国始终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为目标,通过和平的方式与各国交流合作,尽力避免战争和冲突。这一和平理念,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的国际关系实践。
四、在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发展道路上继续传承传统基因的思考
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之路,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努力。和平发展是中华文明和平性在全球化时代的鲜明特点,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一讲话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和平发展作出的坚定承诺,强调了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开始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迈上新征程,中国必须继续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促进全球繁荣发展注入更多动力,为推动人类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18.
[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1).(作者单位: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宋杰)
【责任编辑 陈畅 见习编辑 高皓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