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351-40675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sxscdbrmt@163.com
消费者维权工作站 0351-4067522
山西市场导报社主办
面向市场·关注民生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理解
发布时间: 2024-07-05 20:49:36    来源:本站

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1932年被公开出版,其内容反映了青年马克思在1844年至1845年之间,思想过渡阶段的转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的一部关键著作,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青年马克思从哲学批判转向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过渡,是以异化劳动理论为核心批判国民经济学,体现在异化劳动的四个方面,是青年马克思开始涉及政治经济学批判领域。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异化劳动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公开出版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在1844年4月至8月旅居法国巴黎的过程中写下的,《手稿》在马克思生前没有被发表,直到1932年才首次被出版。当时有两个版本同时出版,一个是苏联版本,一个是德国版本,后来学界以苏联出版的为主体,西方马克思主义奠基者卢卡奇参与了苏联版的部分编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出版背景主要反映了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对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深入探索和批判。《手稿》一经问世对当时思想界影响重大,第一弥补了马克思思想史发展过程中的空缺,第二对当时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新阐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对马克思思想的重新理解和重新解释,演变成一个非常大的思潮和运动。
青年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开始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批判,研究黑格尔法哲学的结果是把法的关系和国家的形式归结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则应该从政治经济学当中去寻找答案,马克思站在费尔巴哈的人本学角度上开始对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国民经济学的前史可以追溯到重商主义,它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些前提条件,第一是集中货币财产,第二是重点放在商业上。重商主义核心是“流通是一切财富的源泉”。法国的重农主义反对英国重商主义,重农主义在经济学理论是进步的,是以价值形态表现出来的纯产品是在生产范围内创造出来的,价值完全是生产的产物,而不是流通的产物,把流通转移到生产中去,也就是说生产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又进一步阐释了一切财富的源泉,揭示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形态,私有财产的外在本质被扬弃了,劳动把握了私有财产的主体的本质,私有财产核心被理解为劳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观点是劳动是一切财富、一切价值的创造者。之后,大卫·李嘉图在斯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批判了他逻辑上的不彻底,李嘉图坚持以劳动时间决定劳动价值。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马克思认为国民经济学把劳动作为前提,它们的劳动是自相矛盾的,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的劳动被马克思称为“异化劳动”。国民经济学表述了劳动规律,但不了解其前提是异化劳动。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理解

马克思从“异化”概念中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在《手稿》中首次对异化劳动作了论述。17世纪和18世纪,启蒙思想家开始运用异化的概念来分析现实社会的各种现象,霍布斯用异化来解释他的国家观、卢梭广泛使用异化概念,并将其应用于政治领域。他们认为人天生就有自然的权利,把异化视为这些权利的对立。在19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时期,哲学家们把异化概念提升到哲学层面,“异化”一词开始进入哲学家的视野。费希特站在以康德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立场上,费希特开始构建自己的形而上学体系,把异化看作是“自我”和“非自我”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异化之后变成了“非自我”。黑格尔发展费希特思想,构建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从唯心主义角度去解释世界,黑格尔把异化理解为绝对精神的自我异化,绝对精神是实体,实体是主体,由于内部矛盾和自我否定,异化成为自然,最终它会放弃并回归绝对精神。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提出世界本原是自然,异化是以人为主体的异化。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观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异化思想。“异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一个既有争议又不可避免的概念,异化思想出现在《手稿》《1857-1858年经济手稿》《资本论》等著作中,1844年4月至8月,马克思在巴黎旅居期间对国民经济学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并留下了多篇手稿。《手稿》包含了马克思从异化和分工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的认识。马克思的思想被广泛应用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之中。
  随着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深入批判与吸收,他在《手稿》提出关于“异化劳动”的概念。“我们且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方式下,劳动者自己生产的商品不归自己所属,生产的越多,反而越贫穷,这是因为生产出来的产品实际上被资本家控制和占有,资本家再利用劳动者生产的产品反过来奴役工人,工人生产的越多,资本家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资本家得到的越多,工人就失去的越多,他们就越贫穷。劳动者也就是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工人自己生产的产品归属于资本家所有,工人的劳动成为一种为了生存、为了获得生活资料的被迫的劳动,工人的自由自觉的人的本质的劳动变成一种枷锁,使工人变成机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变成资本家与工人的对立。
马克思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四方面规定性包括:第一个规定性,劳动产品与人相异化;劳动者自己生产的产品,不属于他自己所有,劳动者生产的越多,自身的劳动价值越低,自身越贫穷。第二个规定性,劳动过程本身与工人相异化;劳动成果是异化的,那么它生产的过程也是异化的。正常的人的劳动是一种自愿自由的,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并不是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体力和脑力,而是一种被迫的、强制的劳动。第三个规定性,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类本质是指人的一种共同的具有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变成了维持生存的手段,人失去了自我,同自己的本质相异化。第四个规定性,人与人相异化。由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生产过程、类本质相异化导致人与人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人格化的资本家与劳动人格化的工人相对立,也就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相对立的关系,是人与人相异化的体现。

三、异化劳动理论的价值

异化思想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站在现实角度,从国民经济学出发对经济关系深入研究,揭露了异化的根源。分工的出现,剩余产品的交换,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被物和物的关系所取代,人表现出对物对货币的依赖性。人出卖自己劳动力,在劳动中丧失了自己的本质,劳动沦为谋生劳动,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建立在对物的依赖之上,社会关系彻底异化为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关系,人成为商品的奴隶,被商品所支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颠倒,物取得了主体性的位置,人高度依赖生产出的物质,丧失自己的类本质,异化的劳动变成异化的人。为了摆脱这种异化状态,实现对人类本质的复归,必须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作机制,彻底废除私有制,推进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这不仅仅是对异化劳动的解放,更是迈向一个全面自由的世界,从片面抽象的社会活动走向真正的人类全面发展和自由的社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吴晓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逻辑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赵天娇


【责任编辑 陈畅 见习编辑 高皓月】

0.23456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