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351-40675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sxscdbrmt@163.com
消费者维权工作站 0351-4067522
山西市场导报社主办
面向市场·关注民生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探析 ——基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6-25 16:47:36    来源:本站

  摘要: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正确认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一系列的探索与思考,主要包括萌生、形成、完善三个时期。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思想进行了批判,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新认识,实现了对费尔巴哈的超越,构建了新唯物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人的本质是什么?几千年来,无数哲学家、思想家都试图解答这个问题。而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对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不断探索。这一问题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体系的基础。本文以《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附录《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主要文本,分析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初期探索,总结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思想的批判与超越。

一、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初期探索

  在写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前,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发展轨迹体现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
  这一时期,马克思深受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包括人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又是自由的,那么人在本质上也应该是自由的[1]。从个人必须在本质上是自由的这一观点出发,马克思提出了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
  (二)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在《莱茵报》工作期间,马克思对社会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刻研究,开始转向唯物主义,逐渐抛弃了黑格尔的先验本质,接受费尔巴哈的人的类本质概念。这一时期他虽然对人的本质有了初步的正确认识,但是没有达到唯物主义的高度,仍旧处于唯心主义的迷雾中。
  (三)人的本质是劳动活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分析异化劳动得出了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提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即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人类劳动[2]。这一时期马克思从现实的劳动出发,在实践的基础上考察人的本质。马克思看到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揭示了工人与劳动产品之间、工人与劳动活动本身之间、工人与资本家之间隐性的异化的根源[3]。

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思想的批判

  1845年春,马克思完成了他的包含着新世界观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对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思想进行了深刻批判,建立了以实践为主线的新唯物主义。
  (一)批判费尔巴哈把人理解为感性对象
  马克思在感性活动的基础上理解人的本质,而费尔巴哈强调感性的作用,把人理解为感性对象。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第五条中,马克思集中批判了费尔巴哈从直观、客体的层面理解人的本质,脱离了人的感性活动和实践,忽略了人的主体性。
  (二)批判费尔巴哈把“类”归结为人的本质
  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中,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类”,每个个体之间都具有普遍性,以一种类存在物的形式与他人进行外部世界的交往。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类本质”的批判集中体现在以下三点:其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费尔巴哈将人的本质理解为“把许多个人自然联系起来的普遍性”[5],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将人联系起来的不是内在的、无声的类特性,而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其二,马克思明确指出,虽然费尔巴哈把人从宗教中分离出去,开始看到人本身,但他没有从实践出发,陷入了“主观”的误区;其三,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没有从现实性的角度理解人的本质。
  (三)批判费尔巴哈把宗教视为人的本质的异化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异化的结果,宗教、上帝实际上是在世俗基础上通过幻想得到的世界,充满欺骗性[4]。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从现实世界特别是从人对自然的依赖说明宗教产生的根源是正确的,但是费尔巴哈忽略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没有提出实现人的本质复归、人的解放的正确路径。

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的超越

  基于对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的批判,马克思提出关于人的本质的新认识,实现了对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的研究视角、理论基础、思想内容的超越。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人的本质思想的科学内涵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六条中明确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关系离不开以物质资料生产为基础的劳动实践,人的本质需要放到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去理解。首先,人的本质不等同于社会性,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的一部分,人具有改变社会关系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其次,马克思把人的本质规定在现实性上,强调在现实世界中,人是具体的、现实存在的。马克思在观察分析劳动者境遇的基础上,提出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关系来实现人类的社会化,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的理想目标[5]。最后,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不断发展的,具有历史性。
  (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的超越
  马克思实现了对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的研究视角的超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十条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马克思实现了对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的理论基础的超越。首先,马克思以现实性的社会关系规定人的本质,实现对费尔巴哈以“感性直观”为立场的唯物主义的彻底批判。其次,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消解了人在思维中确立本质的可能性,超越了费尔巴哈的历史唯心主义,走向唯物史观。最后,马克思通过“实践”找到了克服近代哲学缺陷的关键点,提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实现了对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内容的超越。一是马克思实现了对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超越。二是马克思实现了对费尔巴哈宗教异化思想的超越。三是马克思实现了对费尔巴哈“类”本质思想的超越。
  面对人的本质这一问题,费尔巴哈做出了人本主义哲学的回答,而马克思批判性地超越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当下,研究人的本质思想,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人的问题,而且有助于推动人的本质思想中国化的发展和升华,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础。(张雅琪 秦毓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3]李龙强,李桂丽.《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自然观及其当代启示[J].山东社会科学,2017(2):181-185.
  [4]杨静静.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的批判: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核心[J].西部学刊,2023(15):62-65.

  [5]刘杰.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及其时代价值[J].理论界,2023(8):15-22.(作者单位: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  王大元】


0.24852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