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充分发挥文化自信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引领作用,本文首先对文化自信进行了概述。随后,深入分析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并最终提出了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此举旨在促进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国家认同感,以更好地适应和引领时代发展。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文化自信;高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发挥文化自信对思政课教学的引领作用,解决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既可以满足当代大学生在成长中的精神文化需求,又可以助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一、文化自信概述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为了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不断加强文化教育,推广传统文化艺术,保护文化遗产。同时,我们也应坚定文化自信,持续开拓创新,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这不仅是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也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厚重基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了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元素,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标识,是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深厚基础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象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滋养作用。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我们需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我们还应该在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中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进行创新发展。
(二)革命文化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创造出的文化形态,亦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此外,革命文化还是激励并鼓舞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其价值不仅在于其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标识,更在于其承载了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时代诉求和革命行动。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这一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通过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总之,革命文化是党和人民在伟大的革命斗争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最鲜活的基石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萃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华,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深度融合,也是中华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共同熔铸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发展”“文化自信”等新思想和新理念,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
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学生兴趣不高、内容缺乏针对性、课堂管理难度大等。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是教师能力不足、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死板、教学方法手段单一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增加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针对性,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以及加强课堂管理等。
(一)部分思政课教师存在素质水平偏低的情况
在思政课教师队伍中,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一些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不够扎实。他们在尚未完全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专业能力不够扎实的情况下,往往会授课走形式,忽视实质内容的教学,机械地照本宣科。其次,部分思政课教师的政治信仰仍需要加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传播与信息获取变得更加便捷,而网络信息却纷繁复杂。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积极传播主流意识形态,针对网络上的不良思想以及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应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最后,一些思政课教师的育人意识相对较弱。他们可能持有“价值中立”的观点,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却逐渐放弃了自身的教育责任。这种态度不仅不能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的教育,甚至会误导大学生,使其思想意识变得模糊,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念。
(二)思政课教学无法完全覆盖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目前,高校所开设的思政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等多个课程。虽然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范围广泛,涉及的知识点也很多,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内容体系。然而,虽然教学内容广泛,但由于思政课的课时有限,或者教学内容单一、缺乏深度和针对性,没有把最新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就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思政课教学形式单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因此需要高校对思政课的教学形式进行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比较沉闷,教师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授课,学生完全跟不上教学节奏,难以实现真正的平等交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形成“一言堂”式的教学氛围,应创造更加活跃、开放的学习环境。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形式亟待改革,以适应信息时代学生的多元需求。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和需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互动问答、案例分析等,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成长和提升。
三、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大学生是文化创新和传播的主体力量,其是否具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关乎到国家的兴盛与民族的未来。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十分关键。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意识,自觉加入文化建设与创新的队伍。
(一)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为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引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走向新局面,我们需要从教师队伍建设入手,着力打造一支过硬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鉴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思政课对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起到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一些高校未能认真落实思政课教学,这可能是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学校发展进程中的各种约束。有些高校的思政课教师不够,有些教师并非专业的思政课教师,教学方法也比较落后,这对思政课教学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高校应该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强化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意识,使其深刻认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内涵,树立正确的理想与信念;另一方面,要鼓励思政课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和授课方式。此外,还应对思政课教师进行不间断的培训和考核。高校的文化自信教育需要依靠优秀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以不断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从而有效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效果。
(二)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
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抓住教学重点,优化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的历史和贡献时,要确保讲解清晰,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同时,在探讨文化问题时,要有机地将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当今社会,人们对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并展现出新的活力。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宝贵财富。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当代优秀文化的弘扬。让大学生既了解传统文化,又为当前的文化发展感到自豪,并自觉加入文化建设与创新队伍,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三)建立思政课内外联动教学模式
高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应主要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同时兼顾课外教学和网络教学,以实现三者的协同发展。首先,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的管理,包括教学内容、形式和师生互动方式,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在课堂上,教师应强调对教学过程的有效管理,对否认历史、歪曲事实的行为进行批评和制止,对于情节严重的行为应依法予以严肃处理。教师应以身作则,努力解决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使思想政治课成为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同时,需要解决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矛盾,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由权威型向对话型的转变。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感受中国文化发展的成就和魅力,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慕课教学已成为大学教育发展的趋势,这也对大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师将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提高思政课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积极推动三大课堂的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受到文化自信教育的熏陶,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41.
[2]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N].人民日报,2022-05-29(1)
[3]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N].人民日报,2022-01-13(1).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赵允琪
【责任编辑 陈畅 见习编辑 张峰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