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作为民族文化的灵魂,其保护与传承正逐渐显现出复杂性与挑战性。特别是在文化与旅游产业逐渐融合的背景下,非遗的数字化传播显得尤为重要。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简称“阿克塞县”)作为甘肃省文旅融合的重要参与地区,深知文旅融合对于非遗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推动非遗传承、保护等各项工作,但在工作实践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因此,本研究聚焦非遗数字化传播路径,探索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构建科学、系统的非遗数字化传播路径,从而推动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利用。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阿克塞县就非遗保护与传承做了大量的工作,掌握了非遗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存环境、艺术传人、发展现状等情况,初步形成了国家和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一)非遗项目名录建设情况
截至2023年初,阿克塞县共有各级非遗名录项目85项。其中:国家级1项(阿肯阿依特斯),省级6项(叼羊、姑娘追、哈萨克族刺绣、哈萨克族毡房、哈萨克族舞蹈黑走马、纳吾热孜节),市级35项,县级43项。
(二)非遗传习中心建设情况
已建成阿克塞县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展示中心、阿勒腾乡非遗传习所、民族新村社区传习所等,常年免费开放和开展非遗保护成果展览、传统技艺活态传授等活动,每年累计培训非遗从业人员达1000余人次,实现了保护传承活动常态化开展。
(三)文旅融合情况
阿克塞县充分利用非遗资源,提升景点景区文化品位;通过将非遗融入文化节会,提升文化节会特色水平;借助非遗串联餐饮、住宿各环节,提升餐饮住宿服务品质。由此,阿克塞县形成了“非遗+文旅”的良好格局,推进了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截至目前,深度植入非遗元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阿克塞哈萨克民族博物馆、哈萨克族大毡房等多个景区景点全面对外开放,接待游客日益增多。
二、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数字化传播路径
(一)数字平台构建与优化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数字化传播的首要任务是构建和优化数字传播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开发综合性的非遗数字化平台,实现非遗项目的信息化登记、分类管理及在线展示等功能。此外,通过以“互联网+非遗”模式为代表的数字平台,可整合非遗资源,提供一站式的文化旅游服务。例如,敦煌博物馆运用数字技术,重现了壁画和文物的风采,吸引了全球观众的目光,实现了非遗与数字化的有效结合。
(二)内容创新性与互动性增强
非遗数字化传播内容的创新,是深化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传播的重要途径。从内容生产方面来说,需结合受众兴趣和互动性设计,制作多样化、高质量的非遗数字内容。例如,通过故事化的传播方式,结合动画、游戏等元素,使非遗故事更易于理解和传播。增强受众互动性,在线上平台创建虚拟体验空间,用户可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参与非遗技艺的学习和体验,如“互动式非遗教室”,让用户不受地域限制地学习哈萨克族刺绣等技艺。
(三)融合营销与品牌建设
在文旅融合的新格局下,非遗的数字化传播不仅要注重内容和平台建设,还需要注重融合营销和品牌建设。可通过跨媒体营销策略,整合线上线下各类媒介资源,辐射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提升非遗项目的品牌效应。例如,将非遗产品设计和销售过程中的故事融入品牌传播,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推广。同时,与旅游产业链各环节合作,打造非遗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产品。如借鉴“乌镇模式”,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和非遗项目,结合现代旅游服务,打造文化体验式旅游目的地,实现文旅产业的新发展。
(四)数据分析与个性化推荐
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入了解受众偏好和行为模式是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数字化传播的关键路径之一。通过收集和分析用户在平台上的互动数据,如观看偏好、点击率、留言反馈等,可挖掘受众兴趣和需求的深层次信息。基于这些信息,平台能够实现个性化推荐,向用户推送他们可能感兴趣的非遗内容和文旅产品,从而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例如,依托智能推荐系统,当用户显示出对特定非遗项目的兴趣时,系统能自动推荐相关的文化故事、工艺品购买信息,甚至是相关的旅游套餐,实现文化内容与商品、服务的无缝对接。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县文化体育中心(文化馆)]
叶尔哈那提·努斯甫
【责任编辑 陈畅 见习编辑 张峰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