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12日,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时,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其讲话后的第三天,我以“本报评论员”的名义,发表时评《家风的力量》。我以原山西省工商局副局长周敬飞先生80年的人生历程为依据,着重论述了一个道理: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传承。良好的家风是健康人生的源头活水。
文章刊发的当天,周敬飞就上街一下子复印了七八十份剪报,寄给外地的亲朋好友。“你的文章着实去了我一块心病。”电话中,他对我说:“对我立身处事、从政从文进行评论的众多文章中,从家风这一特定的角度来论述的这是第一篇。事实上,祖父的学养、父亲的气节、母亲的仁德,正是滋养我健康成长的源泉和基石。”
周敬飞是山西河津老城南街周家的后裔。周家是书香门第,世代儒冠。道德文章,为一方冠冕。其祖父是前清举人,乐善好施,终生设教讲学,授徒数百。后人在回忆文章中,予以高度评价:“一位精通理学的大师,堪为表率。”其父先后担任天津芦台盐场场长、天津盐运使、唐山税务局长和右玉县长等职。所至皆能除弊兴利,政教为之一新。其以清正廉明的品质、处事公正持平的作风,深得人心。每逢调迁,众人每每夹道欢送,脱靴断镫,赠送万人伞。1938年,日军占领河津后,欲让其父当傀儡县长。其父闻听后,对家人说:“宁死也不当汉奸,绝不能为日本人做事。”遂星夜辞家,投奔他乡,隐姓埋名达8年之久。
“不知其祖视其父,不知其父视其子。这虽不能认为是一条具有普遍性的规律,但却不无一定的道理。至少当我读完周敬飞的《龙门情思》后,在脑海里浮现出这样一个印象,而且很突出。”这是中华梨园学会会长、知名诗人梨园老人李尤白为周敬飞第一本散文集《龙门情思》撰写的序言开篇语,一起笔就把周家祖孙三代人紧紧地连在一起。
李尤白先生反复强调,周家家学渊源、家风流芳,是周敬飞人品、文品形成的“源头活水”。这个观点,我举双手赞成。在阅读周敬飞作品的过程中,我明显感到了周氏家学家风对其文风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真挚真诚,文如其人。
20多年来,也就是退休以后,周敬飞一边认真读书,一边勤奋写作,先后出版6部著作。他的文化论著主要有两种,一是抒情散文,一是本土历史文化研究。
他的散文篇章,有烟火气息,有人间面目,有世道人心,有真情实感,读来令人眼为之热,心为之动。他的散文多收录于《龙门情思》和《岁月留痕》两卷,内容主要是关于亲情和友情的记述,其中容纳他的童年经历、对母亲的挚爱、对友人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热土的眷恋。这其中回忆母亲的《乡宅寻梦》是他亲情最深切、情感最真挚、最为感动人心的散文佳作。金代诗人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是说文章应有自然纯真之美,他的散文篇章便具有这样的魅力。
他对本土历史文化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人文河津》《河津地域文化通览》和《中国地域通览·山西卷》等著作之中。
他在本土历史文化研究中,始终秉持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既不人云亦云,更不以讹传讹。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一些重要人物,他总要经过详细考证和实地踏勘,在获得详实资料、进行准确考证后方做结论。对一些历史疑团,虽经考证仍难以定论的,绝不妄下结论,只把相关事实客观地摆出来,以引深对此问题的研究,求出一个更加符合历史真实的答案。如:司马迁籍贯问题、张士贵忠与奸的问题、河津之名起始时间问题,等等,均是如此。
耿直,真切,执着。有沧桑感,有担当,更有忧患意识。
65岁时,周敬飞写下长篇反思类散文《六五述怀》。他写道:“在告别从政生涯、审视自己从政行迹时,不须表白自己如何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须叩问自己:是否尽到了应尽的职责?是否付出了全部的心血?是否保持了清廉的品德?是否维护了做人的尊严?”有这样的操守、这样的底色,其著作的品质高人一筹,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这也是我从周家的家风和周敬飞先生的文风中所领悟到的。
杨进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