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阳泉市郊区街上村有一对年过古稀的夫妇,十几年来承包荒山,一直居住山野。我怀着一份好奇,很偶然的机会,随同他人,走进大山,走进郑守梅老人。
一下车,就看到从山上匆匆赶来一位老人,她身材瘦小、满面沧桑;但精神矍铄,步履轻盈。不用说,她就是郑守梅老人。看到远道而来的我们,她笑容可掬,高兴地领着我们,沿着一条崎岖蜿蜒的小路朝山上前行。
远山的村庄,一幢幢小楼,错落有致;丛林、梯田,重重叠叠,翠绿一片;近处,那挺拔粗壮的杨树、榆树,槐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那一排排常青的松柏,无论严寒,还是酷暑,犹如护岗的士兵,守护着大山的喧嚣和宁静;瑟瑟秋风中,偶尔夹裹着飘零的黄叶,落在行径小路,脚踱黄色,秋意浓浓。郑守梅老人指着漫山遍野的植物说:“因地制宜,树林也充分利用了,你们看,丛林间,可以混杂药材。”她指着清瘦枝干挂满果实的植物说:“这叫连翘,快熟了,既当茶又败火,若是春天来,还能看到它金色的娇嫩花瓣,还能闻到弥散的清香,遗憾的是,你们错过了花期。我种的杜仲、金银花、枸杞已被收割。”
正缓慢向山顶上行走,突然,一条大黑狗窜出,紧接着又刷刷刷窜出六、七条,“汪汪汪……”狂叫不止,吓得人汗毛竖起,谁知郑大姐亮开嗓门一声吆喝:“大黑,这都是奶奶的客人”。大黑,不叫了,其他狗狗也不叫了,摇着尾巴,撒欢地奔跳着……山的高处,丛林中,落座一排红砖小屋,郑大姐用手一指:“马上就到家啦”。走了很长的山路,有些疲惫,一提到家,我们不由打起精神,加快步伐。
上了土坡,看到门口不远处一群鸡,有的追逐,有的刨食。一只大黄猫,正慵懒门前的那片暖阳下,晒着太阳。一只藏獒,铁栅栏里上蹿下跳……我不禁哑然失笑。
阳光下的小屋,尤为显得静怡。一进家门,十分吃惊,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裸露斑驳的水泥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幅字画,左侧一块平板上,堆满零乱的纸张,她把上面的白报纸掀开,便坦露出一叠画作:丰盈的牡丹、雅静的荷花,还有刚勾勒成型的菊花……
寂寞的山野,简陋的寒舍,古稀的老人,有这般雅兴。也正如人们所说:郑守梅老人的追求与成就,不只是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特想把大山的美景全部描绘、歌颂出来。她从小就非常喜爱读书,因家境贫寒,早早便辍学回家务农。那年她65岁,每天背着书包从山上到学校往返,最快速度也得需要两个来小时,一路哼着小曲,穿过山野,穿过乡间,穿过闹市,风雨无阻去上老年大学。
各位老师手把手教她画画,慢慢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她对花鸟、人物、山水渐渐入门。她家山上有各种植物、虫草、家禽……经过老师点拨,才知道怎样画才有质感,由于她刻苦学习,反复不断练习,短短几年,迅速成长。听说,她的画,还参加过全国大赛,便引起我们极大的好奇。她不仅擅长画山水,而且花鸟、人物,各具特色。她的画,不计其数《山乡巨变》《百鹿图》《夕阳无限美》……
她既喜好作画,又擅长写诗。曾经给她代过文学课的马老师,常常在人们面前夸她上课总是第一个赶到教室,勤学好问,虽然学习时间不长,大有长进。一首首散发着乡村气息的“土味诗”也蛮有情趣。一首《赞国槐》:“我家山上栽国槐,圪墚山坡站成排,雄伟粗壮人人爱,树顶蓬园似伞盖,片片绿叶随风摆,点头哈腰招人来。”一首《山公鸡》:“我家饲养绿色鸡,不吃饲料添加剂。山上飞跑练好腿,昆虫野菜都吃齐。肉质鲜嫩上好鸡,能补虚劳益中起。产后虚劳治虚体,消渴水肿数山鸡”。还有《黄豆》《拔萝卜》《芥菜》……她去黄山旅游,仔细观察各个景点细节,等一下山,随后在车上来一首《黄山游记》。当她乘上飞机,人们大多靠在松软的椅背上休息或聊天,而她却临窗俯视各路景点,仔细观察所到的每一处,便兴奋地写下《我在飞机上》“机身隆隆直伸空,宛如神仙踏行云……”。
她的口才,同样惊人,台上演讲,不用拿稿。今年她被评为郊区最美家庭之一,从市里到各县区巡回演讲,在台上,口若悬河,淡定自若。她的歌喉放亮一展、山间余音袅袅。她很擅长摄影,从清晨到日暮,把大山的美景,尽收眼底。
当人们放眼无垠的丛林,舒适地享受安逸的生活时,曾否想过,在一个大山的角落,还有一对年过古稀的夫妇,年复一年,甘愿放弃舒适的家,为守候那片赖以生存的生态家园,默默守护着大山。
匆匆作别于那棵大树下,她顺手指着地崖边那条丛草荆棘中新踏出的小径,示意我们可操近路下山。不知何时,狗狗个个又涌来,那条“大黑”已蹿入最前,担当起护卫。回望山头,她那瘦弱的身影已掩隐树林中,只有那棵常青的松树,巍峨挺拔、昂然屹立!
作者单位:阳泉市工商局矿区分局
李瑞华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