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培养的实践探寻
在媒体融合环境下,传统的单向传播方式已经被即时互动的多向传播方式所取代,全媒体记者成为行业发展的现实需要。这就对传统媒体的从业者特别是纸媒记者提出了迫切的转型要求。
近年来,本报着力探索媒体融合发展之路,从一份对开 8版的日报平面纸媒,迅速发展成为一家集平面内容、短视频、大型直播、H5、策划制作执行于一体的多门类、跨平台、跨领域的大型经济类融媒体矩阵。在此过程中,按照报社的整体安排部署,采编队伍积极地向全媒体记者转型,无论融媒体意识还是业务水平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本文主要以本报视频新闻的“异军突起”为例,探讨媒体融合环境下如何加快推动纸媒记者的转型之路。
融合转型需要找准突破口
众所周知,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持续冲击下,纸媒发展举步维艰,发行量萎缩,广告收入减少,人才流失加剧,“关停并转”者时有出现。转型之于纸媒,已不仅是市场之需,更是生存之大计。
媒体融合是时代所向、大势所趋,也是纸媒转型发展的大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平台多元化与记者全媒化是融合发展的突破口,两者需同步进行、相互促进。没有平台的多元化,记者的全媒化没有意义;反之,没有记者的全媒化,则平台的多元化就是空洞的。因此,必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本报的探索值得借鉴。
《山西经济日报》是列入山西党报发行序列的主流媒体,自1985年创刊以来,就紧紧围绕“有社会影响力的经济事件和经济人物、有深度的经济观察、有见解的经济评论、有关注度的经济话题、有价值的经济资讯”,在经济新闻报道方面有着丰富的积累,可为广大读者提供海量的新闻信息。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本报因时而变,积极拥抱新技术新应用,构建起“一报+ 一网+N”的宣传平台,形成了拥有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微博号、抖音号、快手号、强国号、新华号、人民号、头条号等入驻号的多媒体矩阵。
融合转型的过程是“纸与笔”“铅与火”到“光与电”“数与网”的跨越,也是记者队伍的全媒体化进程。本报以视频新闻作为记者全媒体化的一个突破口,要求采访部门提供视频素材以及直播、慢直播选题,每位记者都要掌握拍视频、剪视频的基本技能。
目前,本报已经实现了新闻产品的可读、可视、可听。截至2023年7月,本报全媒体矩阵累计粉丝达500余万,图文、视频内容累计阅读、播放量超过30亿,成为山西财经类主流新媒体IP,平台多元化发展态势强劲,融合传播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融合转型需要紧抓理论学习
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面对碎片化、快餐式阅读,面对泥沙俱下的海量信息,党报是舆论场的“压舱石”和“定盘星”,在权威性、准确性和公信力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这一优势的强弱与记者素养的高低密切相关。面对复杂的舆论环境,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是做好新闻工作、当好全媒体记者的首要前提条件。不抓记者的政治理论学习,融合转型、全媒体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陷入为融合转型而融合转型、为全媒体化而全媒体化的困境。
基于此,本报社委会始终坚持提高政治站位,体现党媒担当,强调从思想上深入认识纸媒转型,把党的政策学习好、执行好、落实好。例如,本报每周集中时间进行理论学习,着力解决政治素质、能力本领、担当作为、工作作风等方面的问题,真正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看家本领学到手,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这些举措为本报记者在全媒体化的征途中保持政治定力和新闻敏感力、判断力提供了关键支撑,也为本报在融合转型中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奠定了坚实基础。
融合转型需要提升综合素质
媒体融合颠覆了传播格局,使得“一招鲜、吃遍天”式的“平面”记者越来越难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这种紧迫感也成就了全媒体记者行业“宠儿”的地位。
所谓全媒体记者,是指具备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并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流通与互动,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人才。
在今天,记者的“一支笔”已经不能“包打天下”;在今天,记者需要精通多种媒体的传播技术,还需要掌握多种媒体的采集、编辑、发布技巧;在今天,记者面对某一新闻事件时,需要考虑从哪个角度采写,还要考虑如何传播、采取何种方式传播等;在今天,记者需要综合考虑文字、图片、视频等要素的结合,将各类新闻资源统筹调度才能够发挥出最佳的效果。
这是对一名全媒体记者的基本要求,也是本报全媒体记者的日常。例如,本报全媒体记者推出的《运城海关助力果蔬出口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纪略》《政策活动,我省提振消费打出“组合拳”》等深度报道,对我省促消费、稳外贸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呈现,除了文章内容翔实、可读性强之外,一体呈现的新闻现场视频拓展了文章的可视性维度,让整个报道更立体、更有说服力。
在媒体融合发展时代,纸媒需及时顺应大势、拥抱融合。纸媒记者不能“啃老本”,更不能“坐吃山空”,而是需要与报社同频共振、同心协力、同向而行,积极融入转型变革大潮,始终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持续强化传播能力,书写数字时代的华彩篇章。李若男
【责任编辑 董晓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