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351-40675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sxscdbrmt@163.com
消费者维权工作站 0351-4067522
山西市场导报社主办
面向市场·关注民生
融媒体发展背景下,纸媒转型路径探析
发布时间: 2023-08-25 16:45:32    来源:本站

  ——以本报拍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系列纪录片为研究对象

  • 编者按
      政治学习和理论学习是新闻工作者的立身之本,只有深入系统地学好用好,才能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做好新闻舆论工作。青年新闻工作者学理论,更是具备成长引领和工作实践指导双重价值。为进一步推动广大青年特别是青年干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报社委会高度重视,特制定了《青年理论学习提升工程方案》,组织40岁以下青年利用各种时机系统学习、提升素质,做到结合现实、结合问题、结合工作,取得理论学习阶段性成果。本次我们精选了三篇理论小组成员的研究成果,让这些基于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的组织工作与学习实践的成果得以展示。希望这种学习研究方式能够延续下去,不断拓展理论学习小组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激发内生动力,推动理论学习入脑入心,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纸媒是传统媒体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数字媒体和新媒体的冲击下,纸媒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读者的需求,很多报纸开始尝试转型。融合转型是当前媒体发展的趋势,也是传统纸媒必须面对的课题。传统纸媒需要利用新媒体技术来拓展传播渠道,增强传播能力,同时保持专业精神和传统媒体的优势及价值。纪录片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表现形式,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可以成为纸媒的重要补充内容。
      本文以本报制作的以“留住记忆、留住乡愁”为主题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系列纪录片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传统纸媒的核心竞争力、纪录片的传播效果等,探寻传统纸媒在融合转型中创作纪录片的探索路径和实践经验。

    以纸媒核心竞争力“破圈”纪录片创作

      从时效角度看,与网络传播速度相比,报纸基本上是“旧闻”。一个残酷的事实是,不论从新闻时效,还是阅读快感,亦或是互动参与,互联网都全面超越了纸媒。在融媒体大背景下,传统纸媒如何通过立足自身谋发展、积极转型求突围,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继续保持传统纸媒的竞争优势,值得深思。
      为了“破圈”发展,本报开始尝试在传统的新闻报道形式基础上,使新闻报道以纪录片形式呈现,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引起读者的关注。
      《山西经济日报》作为指导全省经济工作的重点媒体,长期以来,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致力于为读者提供准确、及时的新闻报道,在38年的发展历程中,依然保持着自身的优势,特别是文字内容方面的优势。纸媒的语言规范精炼,经过严格的编采流程,传达的信息比较准确,因此纸质媒体发布的信息往往更具有权威性。
      内容是媒体传播信息的灵魂所在,在保证内容真实性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内容,提高质量,完善表达呈现方式。同时,应避免商业性内容的出现,增强信息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从而适应受众需求。
      纸媒所拥有的新闻采访权和发布权,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权威的品牌效应。目前,很多新媒体在通过转载纸媒内容来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内容,一定程度上对纸媒存在内容依赖性。
      本报正是利用自身在文字、策划、权威、品牌等方面的绝对优势,从纪录片的展现维度考虑,不断创造高品质、专业化和差异化的原创新闻内容,深入挖掘社会热点,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以“质”取胜,坚持内容为王。在策划制作的以“留住记忆、留住乡愁”为主题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系列纪录片中,以挖掘和记录山西乡村的历史文化为出发点,以11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619个“中国传统村落”为主要拍摄创作对象,展示传统村落的今天与过去、历史与未来。试图通过纪录片的形式让读者深入了解山西乡村的发展变迁,进而帮助读者建立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借势新媒体发展“扩张”纪录片传播半径

      国内纪录片普遍存在“重创作、轻传播”的问题,同时纪录片的传播平台也十分有限。当下,很多传统媒体都在大力发展新媒体,平台建设的多样化,为纪录片的展示和播放提供了更加开放和多元的传播路径。
      以本报为例,为紧跟时代潮流,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报社逐步搭建起山西经济日报强国号、抖音等60多个平台的全媒体矩阵,融合了微信公众号、视频直播、微视频、H5等诸多手段,为新闻内容生产和传播提供了强大支撑。
      在纪录片制作完成后,《山西经济日报》及山西经济日报强国号、山西经济日报抖音号、山西观察快手号、山西经济日报微信视频号及微信公众号、微博、山西经济网等多个新媒体平台开设了专栏,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进行深度报道,用文字、短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播,扩大了报道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从而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并了解报道的内容。目前,“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系列纪录片以及采集村镇的相关内容,已经通过纸媒进行了专题报道,同时还通过“山西经济日报”“山西古村落”视频号、微信公众号以及山西经济日报26个新媒体平台入驻号全域传播。
      从2022年9月16日至今,该系列纪录片已经拍摄了10部,每一部播放量均过千万,获得了全国各地网友的热评好评,得到了很多专业人士认可,特别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系列纪录片之《汾城镇》获得山西省新闻奖一等奖。

    品牌化运作“竞逐”纪录片新赛道

      纪录片以真实、感人的故事和独特的视角吸引观众,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传递信息和情感。在融合转型中,本报正是利用纪录片的传播优势来吸引读者,提升品牌形象,扩大影响力。
      纪录片是生动直观的,它以视听媒体的形式呈现,通过图片、音乐、声音等多种元素将新闻事件更加生动直观地展现给观众,使观众更容易被吸引。
      打造精品纪录片品牌在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及长处,依靠纸媒的传统特色嫁接新媒体的表现手法,可能使纪录片作品引起共鸣。
      以本报策划拍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系列纪录片为例,摄制团队每次都会在拍摄前,对被拍地点进行详细走访调查,制定拍摄提纲、脚本,并对解说词反复推敲锤炼。拍摄过程中,为追求独特性挖掘名镇名村的历史脉络、各自鲜明的特色,拍摄团队每次都会驻村拍摄,以便深入了解当地历史及人文风貌,随时随地捕捉光影、捕捉生活细节的精彩瞬间;为了更加真实的表达,拍摄团队还会邀请当地村民参与拍摄。在后期制作过程中,强调尊重生活的原生态以及画面的艺术性表达等。最后呈现的每一集纪录片都风格迥异、特点鲜明,比如,《赤桥村》的深邃,《汾城镇》的生动,《岳家寨》的空灵,《张家塔》的质朴等。
      在媒体融合发展十周年之际,本报策划制作的以“留住记忆、留住乡愁”为主题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系列纪录片,为我们探索传统纸媒转型策划创作纪录片的探索路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读者需求的变化,纸媒可能会在传统媒体的转型与升级方面取得更多的创新和突破。接下来的创新之旅值得期待!王佳


    【责任编辑 董晓飞】

    0.24933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