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陆续接到消费者反馈有关经营者利用积分到期催办兑换相应商品或服务涉嫌误导消费的行为。对此,中消协发布消费警示,建议消费者不要轻信所谓的积分兑换“补差价”福利噱头。
消费者通过注册成为某家品牌或经营者的正式会员后,完成消费即可获得相应积分,这些积分可以用于兑换一些商品或者服务,属于经营者给到消费者的一种福利。
为了激发消费者的热情,经营者一般会推出不同的兑换活动,给积分设置一定的时间限定或使用要求。一些经营者利用消费者不忍浪费消费积分、期待品牌让利优惠等心理,进行短信营销推广,通过邀请会员参与积分商品兑换、打卡签到或邀请好友共同参与等方式进行互动。还有一些不法经营者则通过冒充品牌客服、模仿三大运营商服务号码向消费者发送短信等形式,骗取新用户注册信息,邀请消费者主动点击链接兑换所谓福利商品,甚至开展相关电信诈骗活动。
经中消协核实,与以往积分兑换活动不同,现出现一种“积分加现金”的兑换形式,该形式很容易误导消费者消费。不仅如此,中消协已经确认该积分兑换商城中的部分商品是假冒产品,还有部分品牌产品属于库存积压多年的产品。
中消协提醒消费者,不要轻信积分到期作废、提醒兑换商品的短信等信息,更不要轻易点击陌生号码发来的所谓“商品兑换链接”“积分商城链接”。中消协建议消费者适当加强甄别意识,结合自己的消费经历和注册经验,对相关陌生号码、内容加以判断。
消费者不要轻信所谓的积分兑换“补差价”福利噱头。现在国内主流的品牌方和经营者,大部分均为利用积分进行无条件兑换商品或服务,若遇有通过补差价、需要结合现金等形式购买商品或服务的积分兑换活动,消费者一定要慎重消费,留心比对商品信息和实际价值,以免“失分又蚀财”。 本报综合整理
【责任编辑:周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