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贾升亮 通讯员 王栋 李哲)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培育放心消费的市场环境,激发消费活力,近日,晋城市市场监管局发布了2024年消费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安全、理性、健康消费。
提示指出,一是食品消费,安全第一。食品类投诉举报一直是近几年的热点,消费者在选购食品、外出用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看商家是否有固定经营场所;二是看预包装食品包装标识是否齐全,不购买过期食品和无任何标识的三无食品;三看食品外观,避免购买霉变、混有异物等感官异常的食品;四是查看食物颜色、气味是否正常。
二是物业收费,公示明细。物业服务反映的问题主要是水电费、停车费、管理收费不合理,电梯故障多等。提醒业主:一是认真阅读合同内容,看是否约定有额外的收费事项及双方的权利义务;二是了解物业服务费的起算日期,物业服务费的起算日期一般是从房屋正式交付给业主之日算起,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三是查看物业公司收费公示细则,对比收费是否有出入。
三是直播带货,谨选慎购。直播带货生动形象、代入感强,消费者很容易冲动付款。在直播过程中夸大宣传、诱导消费、产品质量不合格、售后退换货服务不到位等现象,是消费投诉的主要问题。温馨提示消费者:一是要货比三家,谨防虚假优惠,仔细查看标价及优惠券的使用限制条件,保持清醒和理智,避免冲动下单,盲目消费;二是要有甄别和存证的意识,弄清商品来源、效能及宣传的优惠活动,及时保存相关证据,可截屏页面、保存直播视频或聊天记录,建议选择正规电商平台、旗舰店及信誉较好的主播等,选择更有保障的商品品质和售后服务。
四是预付消费,合同关键。在预付式消费领域,商家关店倒闭事件时有发生。同时还存在着不履行合同约定、余额无法退款、预付卡限制消费等问题。提醒消费者:一是了解商家规模、口碑,及时掌握商家的经营状况;二是按需理智选择预付卡,应了解自身是否确实长期需要进行此类消费,防止受商家营销话术影响而冲动消费;三是不要轻信商家口头承诺,应根据约定的双方权利义务签订合约,尤其是要约定提前解除合同、退费退款、争议解决途径等条款;四是要根据约定的消费期限合理安排使用,尽量避免快到期扎堆使用的情况。
五是保健食品,不能治病。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能代替药物来治疗疾病。消费者在选购保健食品时,要谨防虚假夸大的宣传行为,更不能将保健食品用于治疗疾病;要认清认准产品包装上的保健食品“蓝帽子”标志图片,根据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等信息科学选择,并按标签、说明书的要求食用,切忌盲目购买和使用。如有疑问,可登录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核验产品真假。
最后,在消费时,要记得索要正规票据,如发票、收据、消费明细等相关凭证。如发生消费纠纷,可先与商家协商处理,或选择ODR企业绿色通道和解,无法和解的应及时拨打12315热线,或者通过微信、支付宝的12315小程序进行投诉举报,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 李佩瑶 实习生 闫慈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