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两个创造”的重要论断,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取得世界历史成就的概括总结。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史。从总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探索脉络与理论架构,有助于把握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社会主义的文明发展,对为世界提供全新的文明形态选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生成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不断追寻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发展史与实践探索史。近代以来,中华文明遭遇了严峻挑战。鸦片战争之后,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从“全盘西化”到“中国本位”“中西互补”,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制度,中华民族文化的觉醒刺激并促进着中国政治运动的开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随之兴起。然而,在经历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一次次惨重失败之后,大量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必须经历一场彻底的社会革命来为之奠基”[1]。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便带领全国人民作出了社会主义的伟大抉择,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强势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
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安下心来,使我们可以建设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的国防”[2]。1964年12月,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实现“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是一场规模空前且任务艰巨的重大革命。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之后,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在此目标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以贯之推进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进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统筹“两个大局”,统揽“四个伟大”,谱写“两大奇迹”新篇章,极大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熟与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中国式现代化又迈进了一大步。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架构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内核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坚定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从一穷二白大步迈向繁荣富庶。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确保我们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能带领全体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自身独特性的思想文化体系,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独特的民族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沉淀中形成的宝贵知识、智慧财富和精神支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伟大中华文明的历史瑰宝、智慧结晶和民族精华,是推动我们党在当代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三)以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铸魂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凝聚着中华儿女的精神之魂。积极发扬民族精神,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碰撞下意识形态较量的新态势,我们要主动以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铸魂,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三、结束语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顽强拼搏中既坚守本色特征又汲取世界经验的动态历史演进,有着自身的建设条件和规律,与西方的现代性以及其他模式相比有着明显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现代化是滞后的,是与世界格格不入的。相反,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既吸收了世界各国现代化道路的成功经验,又立足中国国情,并在此基础上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全新指引。
参考文献:
[1]吴晓明.世界历史与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10-18(A3).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陶然
【责任编辑:周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