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351-40675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sxscdbrmt@163.com
消费者维权工作站 0351-4067522
山西市场导报社主办
面向市场·关注民生
乡风文明题材微电影选题与叙事策略研究——以“摘星星的人”系列微电影为例
发布时间: 2023-08-01 09:21:47    来源:本站


摘要:在乡风文明建设日益得到重视的背景下,本文以中国文联青年创作者扶持项目“摘星星的人”为例,分析研究乡风文明微电影的基本特征及该系列公益微电影的选题、叙事策略,最后指明乡风文明公益微电影存在的局限,以期得到全社会的重视。本文旨在启发和呼吁全社会关注微电影这一影像传播手段,传播优秀的乡村文化,让乡村文明之风得以充分展现,从而助推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风文明;乡村振兴;微电影;叙事策略;影像化表达

现阶段,建设乡风文明既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乡风文明不仅反映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强国梦的重要条件[1]。但受到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乡风文明建设存在一些短板,乡村文化被大众所忽视。因此,如何以更好的形式传播乡风文明,成为日益迫切的话题。

一、微电影——乡村文明的影像化表达手段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是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放映”“微周期制作”“微规模投资”的视频短片[2]。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之下,微电影因其短小精悍、传播速度快、制作成本低和适用媒体广泛等特点,而符合现代社会节奏快、碎片化阅读的趋势,能够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

因此,研究如何利用微电影进行乡风文明传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城乡之间的认知差距,提高全社会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

二、立足宏观,微观入手——系列微电影的选题策略研究

乡风文明是个宏“大”的主题,而每部微电影的体量有限、视野有限,无法反映乡风文明的全貌。如何用“小”作品回应“大”主题?本系列微电影在选题方面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手法。

(一)多角度选题:积“小”成“大”

叙事主题的选取和提炼,是讲好一个故事的首要前提[3]。“摘星星的人”系列微电影具有选题多样性的特点,深入不同地域——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北京市昌平区,选取了具有不同内涵的主题——展现奉献精神,利用公益探索乡村振兴道路的“公益奉献”主题;表现农村社会发展进程中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文化的弘扬与延续的“文化传承”主题;讲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求新求变、多元融合、向往美好生活的“变革创新”主题。

在该系列微电影中,其选题新颖有深度,是对微电影内容的高度凝练与概括。通过不同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表达不同的核心主旨,而落脚点都在乡风文明建设,积“小”成“大”,以榜样的力量带动乡村的进步。

(二)着眼于个体:以小见大

人是一切意义的中心,这既是哲学认知的根本落点,也是文本叙述的终极诉求[4]。乡村振兴与乡村文明,最终会落实到每个人的行为和状态上。讲好有代表性的个体的故事,实际上就是做好了“宏大叙事”,以点带面体现了社会的发展面貌。

如:《花开岭上待花开》讲述了知名公益人邓飞发起和建设运营中国第一个公益村落——花开岭的故事,以及个人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利用自我优势,整合社会资源,切实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最终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一个人的音乐会》以真实人物和事迹为原型,将多个事件进行了整合化叙事,叙述了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京族的一位广西乡村干部,致力于弘扬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感人经历;《乡野——咖啡仙儿》则利用自传体的形式,用个人独白讲述了个体面对乡村的变革,将现代社会元素融入传统乡村生活,并得到村民的支持与认可,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探索创新历程。

这些个体的“人”,既是整个社会面的缩影,也是乡村振兴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无私奉献、继往开来、大胆创新的宝贵精神,于个体实践中反映深刻的人生哲理,展现文明的乡风乡貌。

三、真实生动——系列微电影的叙事策略研究

叙事的终极目标是“让言说内容被故事聆听者所接受”[5],而叙事策略的运用则直接影响着故事聆听者对言说内容的接受度和理解程度。一部好的微电影会运用多种叙事策略,从叙事内容、特点、语言和技巧等方面提高内容的可读性和生动性。

本系列微电影着眼于个体真实故事,又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的再创作,通过策略化、故事化的表达使受众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故事情节,让乡风文明的内涵得到更细致和充分的体现。

(一)叙事内容与特点

1.利用个体故事,塑造人物形象

该系列微电影的灵感根植于“泥土”,来源于真实的个体故事。该系列微电影用采访记录、戏剧化表演、个人独白等方式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描绘了乡土故事叙事之主体兼中国社会变革之标本的独特个体,希望用榜样的力量感召普通人,从而带动整个乡村的变革。

例如《花开岭上待花开》就取材于现实,故事主角邓飞先后发起微博打拐、免费午餐、中国乡村儿童大病医保等多个公益项目,在乡村儿童、乡村环保和乡村经济三个板块作出了突出贡献。该部微电影利用采访的形式,让主人公讲述个人真实经历,展现了个体对于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诠释了无私奉献、敢为人先的精神。

2.结合民族文化,深化主旨内涵

该系列微电影不仅用影像化的语言展现了乡村文化,还结合地区特殊性融入了少数民族文化。《一个人的音乐会》就巧用冲突与矛盾,用戏剧化的表达方式将京族特有的民族乐器——独弦琴呈现在观众面前,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少数民族文化,同时也体现了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主旨丰富且深刻,展现了地域特色。

(二)叙事语言与技巧

1.善用小景别镜头,展现人物情感

该系列微电影多利用中近景和特写镜头,减少了竖屏拍摄的限制,生动描绘人物外貌的同时细致展现了人物心理。例如,采访在自然生活的空间场景中进行,利用小景别镜头,通过虚化背景和巧用前景的方式突出画面重点,增强了主人公与观众的眼神交流与互动。

微电影镜头的构图讲究美学,力求在视听语言和艺术手段方面尽善尽美,从而做到影视创作中真实与艺术的统一[6]。同时,小景别的空镜让画面更加丰富,起到了过渡和烘托气氛的作用,对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些无声的语言渲染了情感,述说着故事,让受众在无形当中为这些平凡的瞬间所触动[7]

2.灵活运用音乐,推动情节发展

音乐的合理运用不仅能够强化人物和故事情节,使之更加立体、饱满,还能够丰富人物的形象与内心,以此带动观众顺利融入剧情之中[8]

该系列微电影根据不同的题材选用了不同的背景音乐,如在人物独白的画面中运用了舒缓、平静的音乐,不仅契合主题,也与人物的声音相得益彰。还有在高潮部分,人物关系出现矛盾时,影片适时转换音乐,使叙事节奏张弛有度,调动了观众情感。

3.叙事视角多样化

虽然该系列微电影的主角只有一个,但是其叙事角度是多样的,既有个体与群像的表达,也有旁白与故事的结合。

《乡野——咖啡仙儿》就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用朴实又充满诗意的语言,表现了不同年龄和身份的村民对咖啡馆的态度,不同的个体故事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咖啡馆的受欢迎程度,也暗示了在农村进行创新改革的可行性。

《一个人的音乐会》则利用旁白,用第三人视角讲述故事,不仅更全面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与观众建立了更深的情感联系,在片尾自然传递了“追寻信仰的光芒,守护文化的火种”的传承精神。

四、局限与不足

乡风文明微电影因其公益属性常常面临着资金不足的情况,从而使人员调配、制作精良程度受到影响;而微电影的自身特点也限制了选题方向、叙事方法和拍摄手法等,从而使得成片与理想存在差距。

另外,受到播映时长、公益主题以及商业赞助等因素的影响,公益微电影尚需要从诉求对象的定位、题材选择、主题挖掘、情节设计、广告植入等多方面进行优化处理[9]。因此,为了破解这些难题,需要的不仅仅是艺术创作者的努力,更要有政府的重视和全社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朱启臻.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J].农村工作通讯,2017(24):33-34.

[2]陈凤军.微电影:动人的故事怎样讲[N].沈阳日报,2011-04-11(A3).

[3]齐虎,肖婉青.乡土题材纪录片的叙事主题与策略探析[J].电影文学,2019(19):43-46.

[4]刘涛.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三重叙事语境探析[J].中国电视,2012(9):86

[5]王宇明,刘坤.纪录片《创新中国》的叙事策略与价值内涵[J].当代电视,2019(4):78

[6]朱晓彧.全球化视野下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及其传播境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7]张新宁,翟玉亭.解码真实:人文纪录片的选题视角与叙事策略研究:B站《小小少年》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1(12):107-109.

[8]王珣.乡村助农扶贫题材剧情片的影像化表达[D].辽宁大学,2022.

[9]刘文良,张永红.公益微电影的困惑与超越[N].光明日报,2013-12-02.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王斌      陈思



【责任编辑:周伟】

0.23780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