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党史观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作为大学生党史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中应当做到:第一,把握民族复兴主题与四个历史时期的关系,紧紧围绕民族复兴主题构建教学体系;第二,把握宏观视野与具体史实的关系,挖掘生动历史细节、阐述宏观历史进程,从长时段和大视野中把握党的历史;第三,把握中共党史党建学科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关系,借鉴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知识内容丰富创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党史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政课
党史观是人们对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根本立场、根本观点、根本见解。如何正确对待党的历史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党史观是思政课教学的应有之义。在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开展党史教育的主渠道,本文就该课程教学中培育大学生正确党史观的路径作初步探讨。
一、把握民族复兴主题与四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可以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时期。这四个历史时期是有机衔接的整体,教师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应突出主题意识、线索意识、衔接意识,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构建教学体系,讲清楚民族复兴与“四个历史时期”的关系及“四个历史时期”之间的衔接递进关系。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教师应讲清楚,民族复兴的前提必须是一个政治独立、拥有完整主权的国家;党在这一时期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教师应讲清楚,国家不但要在政治上获得独立,在经济上也必须独立自主,否则就会受制于人;党在这一时期带领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使中国成为真正独立自主且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教师应讲清楚,实现民族复兴不应关起门来搞建设,必须面向世界,体制机制不应僵化,必须解放思想;党在这一时期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伟大转折,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师应讲清楚,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二、把握宏观视野与具体史实的关系
党的历史是由具体历史事件组成的,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党史观,需要回到历史发展的具体历程中,以生动的史实说服、感染学生;同时要拓展视野,在历史发展的总体进程中把握具体史实,为讲好党史主题主线服务[1]。
其一,要注重挖掘生动感人的关键历史细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求把握历史的主流,而历史的主流是由无数历史细节汇聚而成的,挖掘生动感人的关键细节,可以增强历史的生命力、说服力,深化对历史主流的认识。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和先进事迹,深入挖掘这些人物和事迹,有助于提升课堂的生动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加深学生对“四个选择”的认识。
其二,要树立大历史观,从长时段和大视野中把握党的历史。认识历史必须建立科学的时空观念,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大历史观对历史发展进程进行整体性、全局性考察。一方面要从长时段入手,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通过纵向对比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变化阐明党的历史贡献;另一方面要有国际视野,通过横向对比同时期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发展差异明确“四个选择”是正确的选择。
其三,要坚持讲故事与讲道理相结合的原则。选择的党史故事不能随意化、娱乐化,要紧扣教材,选择与教学重点难点相关的故事进行重点讲授[2]。要紧跟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在教学中应当第一时间融入党中央对相关问题的最新表述。要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可适当将讲故事的任务交由多媒体影音承担,教师在学生对故事有了直观了解的基础上重点讲述其背后蕴含的道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把握中共党史党建学科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关系
中共党史党建学科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研重点有较强互补性,吸收该学科的研究成果可有效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引导学生建立正确党史观需要把握“三史统一”,即党的不懈奋斗史、党的理论探索史、党的自身建设史的统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侧重讲述党的奋斗历程,于理论探索、自身建设方面相对薄弱,借鉴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相关成果可增强课程教学的说服力。
理论是党史学习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脉络,深入探讨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接续发展的内在逻辑,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讲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突出党的理论探索这一线索,结合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相关内容,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创立的历史背景、回答的时代课题与发挥的历史作用,史论结合,有理有据,引导学生感悟思想伟力。
党的自身建设是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的关键。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自身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中央提出“党的建设”这一重大命题,并将其视作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中央相继开展“三反”、整党、整风及各种党内学习教育运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中央将党的建设提到“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明确了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总任务。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中央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中共党史党建学科重点研究自我革命、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历程,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提供了丰富素材。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梳理党的建设这条线索,突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性、先进性,加深学生对党的认识。
总之,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意义重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作为高校党史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把培育正确党史观放在教学改革的突出位置。
参考文献:
[1]张楠.在“纲要”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正确党史观的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1):81-84.
[2]宋学勤,杨宗儒.中共党史党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关系刍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12):85-91.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杨猛
【责任编辑:周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