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鸦片战争后,接踵而至的内忧外患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民族与社会危机,这迫使中国传统文化开启了向近代的转型之路。近代文化转型的主要困境就在于封建势力抑制了其内生动力的生长以及体用之争下中国文化转型的方向不明晰。但从总体上看,近代中国文化的转型之路体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与中国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使中国文化逐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循序渐进过程中逐步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型。
关键词:传统文化;转型困境;路径探索;发展实践
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之路,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从费正清提出的“冲击——反应”模式视角分析,由于外国的侵略,中国被迫对其做出反映,开启了文化转型之路。但同时,自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内部同样存在着转型的需要。
从鸦片战争开始,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探索救亡图存之路,从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到维新变法运动学习西方制度体系。再到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后,先进知识分子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推动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化转型。我们要合理借鉴近代中国传统文化转型中的经验,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一、近代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的必然性
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困境,首先要回答近代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要转型这一问题,即何种原因导致了中国近代传统文化需要走向一条转型的道路。
首先是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近代以来,随着近代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迫不及待的要扩大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同时打破的还有中国传统的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文化模式。将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带入中国,让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大开眼界,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第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内在需要。当西方国家加速迈入工业化进程时,中国传统文化还停留在自然经济,这种经济形态下形成了中国人保守、不求进取的文化心态。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将中国的文化模式概括为“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他认为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是一种意欲自为调和的状态,即通过自我调整和平衡来达到和谐与稳定。随着国门的打开,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动的“现代化”,如何变革、塑造自身历史,发展独特的民族文化,直接关乎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存亡。新经济因素的成长使传统文化不再适应社会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内在性发展的需求。
综上,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冲击,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使得近代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探索新的发展道路,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的转型之路。
二、近代中国传统文化转型中面临的困境
前文已经述及,在外部的侵略之下,中国被迫开始了文化的转型之路。
一方面,中国开始回应时代的变革与发展的声音,审慎地学习西方文化。以地主阶级洋务派为代表,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绵延了千年的封建制度根深蒂固,以倭仁为代表的顽固派坚决阻挠,认为应当用传统儒家文化去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反对学习西方文化以推动传统文化的转型。在维新变法中,顽固派与维新派开展了关于变法等的论战,但最后皆因顽固派守旧派的势力太过强大而失败,文化转型的阻力过大,致使文化转型陷入内生动力不足的困境。
另一方面,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各式各样的文化思想涌入中国,像民主、自由、个人主义等思想的传入,动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究竟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土壤,接受西方先进文化的种子,还是以西方文化为主体,摒弃传统文化的弊病,围绕这些问题,各阶级产生了争论,其主要分歧点还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即在“体”和“用”的关系上如何进行平衡,这也使中国近代文化转型陷入到“体用之争”的困境。
三、近代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的三种路径
立足于不同阶级立场,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呈现出三种路径。
第一种是“中体西用”观为指导的近代文化转型之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提出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偶尔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洋务派处理中西文化的基本模式。但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体西用显现出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于是维新派兴起。其也以进化论作为政治改良的理论基础,要求全面学习“体用兼备”的西学,在中国实行变法改革。总体上看,洋务派和维新派所倡导的都是通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合理借鉴西方文化来推动文化的转型发展。
第二种是全盘西化的近代传统文化转型之路。从新文化运动到20世纪30年代,以陈独秀、陈序经为代表的文化激进主义者,主张全盘西化,主张彻底打破中国传统文化的至尊地位,全盘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文化激进主义认为西化不但要体现在科学技术层面,更重要的是人的思想也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因此,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文化激进主义者,是主张通过全盘西化来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近代化转型。
第三种则是在五四运动后期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下创造了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无产阶级新文化。中国共产党坚定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建立了一个完善的现代部门学科体系,终结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综合创新运动。从此,中国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
四、近代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的探索与实践
根据对文化的广义定义分析,中国文化在近代化转型中,呈现出由低级文化形态向高级文化形态转型的趋势。但中国文化的转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困难的社会环境中逐步深入探索的过程。了解近代文化转型的路径,对于现代文化转型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经验借鉴。
(一)中国传统文化物质层次上的近代转型
在19世纪60年代,中国文化迎来了近代化的第一次高潮,即洋务运动。经过不懈努力,洋务运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它突破了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局限,让人们开始认识到西方文化的优秀和先进。同时,洋务运动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推动了中国向现代化的转型。虽然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它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制度层次上的近代转型
洋务运动的失败印证了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从器物层面上学习西方文化来实现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转型之路是失败的。对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只是在“用”这一层次上进行了一些近代化探索,对于“体”的近代化,由于无法脱离封建秩序的框架而显得十分缓慢。甲午战争后,中国文化的近代化必须由物质层面向制度层面推进发展。维新派主张从制度层面向西方学习,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然而,由于守旧势力的阻挠和干涉,维新变法仅持续了百日就中断了。从文化角度分析,维新变法和清末新政在政权组织上已经突破传统的封建君主专制走向君主立宪政体,已经从学习西方的物质文化而深入到西方的制度文化,但依然走向失败。因此,以西方制度文化的学习为途径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是走不通的,中国需要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以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层次上的近代转型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以进化论和个性解放思想为主要武器,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往圣先贤”。文化激进主义者在新文化运动中倡导了一种全盘西化的观点,试图通过全盘西化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化转型。陈序经先生在其《中国文化的出路》中指出,中国问题之根本在于文化问题。“救治目前中国的危亡,我们不得不要全盘西洋化。但是彻底的全盘西洋化,是要彻底打破中国传统思想的垄断,而给个性以尽量发展其所能的机会”。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进行之时,爆发了五四运动,五四爱国运动后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分化,以李大钊和陈独秀为代表,他们走上了一条马克思主义道路。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中国人民克服了诸多艰难险阻,成功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同时也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做出不懈努力,在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后,继续带领人民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建立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中国共产党在文化转型的过程中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引领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推广者。他们以唯物史观看待文化问题,科学的分析中西方文化问题。既不走全盘西化的道路,也不走文化保守主义道路,以中西融合的方式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之路。
五、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型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需要不断地坚持民族性、合理借鉴西方文化的合理成分,并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坚持继承、选择和创新相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新时期我国文化的建设。
基金项目:国家级2022年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专门史教育融入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路径探究”(202210184086)
参考文献:
[1]陈方力.论近代历史变迁中的中国文化转型[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1,9(6):63-65.
[2]马克锋.全盘西化思潮与近代文化激进主义[J].天津社会科学,2005(02):121-128.
[3]燕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的再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05):294-295.
[4]《中国共产党简史》[M].人民出版社,2021.
[5]林家有.史学方法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12.86-97.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怡萱
【责任编辑:周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