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与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单线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唯一性、前苏联斯大林现代化模式的僵化性以及现代化过程中各种“中心主义”式的同质思想,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中国式现代化将充分彰显大国特色,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模式
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世界历史格局形成以来,实现现代化成为每一个国家的发展要求和目标,但不同历史阶段。每个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都各具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在把握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实现了对既有现代化模式部分局限性的历史性超越。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单线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唯一性。中国式现代化在具备现代化共性特征的同时拥有丰富的大国特色与内涵,对西方以资本为逻辑的单线式现代化模式有至少两方面的超越:第一,不同于西方的内源性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经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跨越”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并不断通过吸收、借鉴现代文明成果的方式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不断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第二,中国式现代化一定程度上破除了追求金钱至上、形成原子式个人的现代性弊病,具有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五大特色与丰富内涵,从内涵上与西方单线式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有所区分。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前苏联斯大林现代化模式的僵化性。马克思恩格斯曾针对东方落后国家如何进行现代化提出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认为“跨越”不是脱离本国实际或与世界割裂的发展方式。中国式现代化突破了前苏联模式的僵化性,一方面,毛泽东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首先对社会经济落后中国的生产关系进行了变革,为解决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寻求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为中国的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当前苏联模式走向瓦解,当世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不抱希望之时,邓小平实行了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决策,不仅充分学习、借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合理成分使其发挥对社会化大生产的最佳作用,又限制资本的权利以防止其向政治、文化领域的渗透,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式现代化谋篇布局。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现代化过程中各种“中心主义”式的同质思想。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西方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等各种同质思想正向世界渗透,这是一种逆全球化、不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方向的声音,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正积极破除这种“中心主义”式同质的思想。例如在经济发展方面,“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提出、“亚投行”的正式成立体现着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而非威胁,在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方面,安吉余村与淳安下姜村的美丽蝶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证明了“人类中心主义”是错误的。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体意识的现代阐释,更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努力摈弃各种同质思想并正确推动世界历史发展方向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10月.
[3]孙承叔.《打开东方社会秘密的钥匙——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当代社会主义》[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4月.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6月.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何雨琪
【责任编辑:周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