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管好用好农业农村档案资源,有利于提高行政村建档率并增强建档深度与广度,提高档案资源的完整率及利用效果。梳理村级档案发展历程,加强档案资源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提升档案收集、归档、鉴定、统计、利用功能,有利于充分发挥农业农村档案资源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作用。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应将重心转移到广泛征集、有效利用上来,强化档案资源服务能力,丰富服务形式,充分满足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整合、服务乡村振兴、文化传承、民生保障等对档案的需求,围绕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积极开展档案服务。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农村档案;档案管理
农业农村档案是指农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既具有参考价值又具有保存价值的重要材料,客观反映了农村发展的历史过程。农业农村档案资源内容丰富,是农村的农业发展、技术改革、生态建设、民生文化繁荣等各方面发展的过程性记录,具有历史性和文化性。农业农村档案是我国档案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地区区域特点不同,区域发展和文化的差异性在农村体现得较为突出,农业农村档案资源丰富,各级档案部门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职责使命开展档案收集管理工作。农业农村档案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积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发展提供助力[1]。
一、农业农村档案的发展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点被提升到战略高度,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视以及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22年2月2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该文件强调“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党的二十大报告全文中有447个字论述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目标和要求。农业农村档案是广大农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活动中的真实写照和原始记录,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服务涉农问题和农业农村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及乡镇档案工作逐渐兴起。20世纪80年代,农业主管部门与档案部门展开通力合作,全面处理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档案、土壤普查档案工作。1984年,随着我国第一部关于农业科技档案的全国统一的法规性文件的正式制定,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机构不断健全。1997年,农业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召开全国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会议,部署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任务。201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创建活动正式开展,乡镇及村级档案工作也正式被纳入考核评估体系[2]。2017年11月,《村级档案管理办法》正式公布,该文件为全国范围内的村级档案工作提供了有效指引和建议,并规范了档案工作的管理流程。
二、农业农村档案的研究情况
关于我国农业农村档案的研究,以“中国知网”为检索平台,以“农村档案”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时间从1960年至2023年6月,共计公开研究成果3949项,其中发表学术期刊论文3318篇,学位论文39篇,会议论文155篇,报纸论文366篇,出版图书3部。从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以“农村档案/村级档案”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平台进行检索,共搜索到研究成果469项,其中学术期刊论文414篇,CSSCI期刊仅发表5篇,北大核心期刊发表99篇。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对农业农村档案管理的研究方面不够系统和深入,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农村档案管理问题的高质量研究成果比较匮乏。
三、我国农业农村档案管理的现实问题
(一)我国传统的农业农村档案管理体系较为落后
大部分农业农村单位管理体系不健全,部分乡镇只保存镇级以上文件,对农业农村档案管理工作有所忽视,没有专门档案管理设施和空间。由于经济制约和人员编制紧缺,村级档案缺乏专人专管。农业农村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多部门参与,共同配合,地方政府部门负责本地区农业农村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划、组织和实施,包括农村经济发展部门和农业科研部门。村级组织如村级社团、村级党支部等负责农业农村档案的广泛收集、整理和保存工作。农村文化建设部门需要对农业农村档案资源进行分类宣传,涉及农村文化遗产保护和文物管理、农村资源宣传工作,但目前档案资料为各部门分散管理,没有落实农业农村档案管理工作具体职责。
(二)档案管理的全面性和真实性不足,档案资源利用率较低
村级档案缺乏专人专管,档案收集和更新没有固定的时间与周期,档案材料收集不完整,在同类别档案收集和保存过程中缺乏连续性。面向全体村民征集档案材料和相关资源的过程中,村民档案意识不强,没有充分认识到档案资源的巨大价值。农村档案实际上是对农民切身利益的一项保护和证明,是农民维护自身权益的有效凭证,例如在解决土地纠纷、产权纠纷等问题上,有效的档案资源将为解决具体实际问题提供重要的依据与参考。另外,档案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性,没有经过专项业务培训,档案的鉴别、归类、保存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三)档案管理空间及设施匮乏
大部分村级单位没有条件设立档案室,部分乡镇也没有建立专门的档案室或资料室,仅以库房形式分散保存部分资料,在大数据时代,这影响了村级档案数字化发展进程。在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乡镇中,村级档案管理已经配备了信息化设备,开始推进数字化管理;但是仍有部分地区的乡镇因资金有限,没有积极开展村级档案管理建设工作。村级档案资源的保存无序、无章,将对农村发展规划产生一定影响。
(四)农业农村档案资源没有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首先,目前农业农村档案的管理不成体系,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缺乏连贯性,没有很好地发挥对乡村振兴工作的规划引领作用[3]。其次,农业农村档案没有“用起来”。现存的有记载和收集的档案资源基本处于陈放状态,资源没有被有效利用,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指导性作用。比如在乡村旅游、生态园区建设、乡村文化宣传、乡村资源挖掘、乡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均没有有效利用农业农村档案资源。
四、农业农村档案管理的对策建议
农业农村档案管理工作应紧紧围绕“三农”发展大局,找准档案工作与农业农村工作的结合点、发力点。档案工作者必须全面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要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为农村改革、经济发展、文化振兴等提供良好的档案服务[4]。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质量成果的有效途径。有人居住的地方就会形成经济和文化,经济建设到哪里,文化兴起到哪里,档案工作就应延伸到哪里。
(一)强化农村档案意识,做好专人专管
农村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需要广大村民提供重要素材与资源,强化村民档案意识,使其认识到档案资源的珍贵,以及收集、整理、贡献档案资源就是个人为乡村振兴作贡献的重要途径之一。强化档案从业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提升从业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专人专管、多部门协调配合制度。行政村是村级档案的基本来源地,按照市—县—镇—村一站式衔接。有条件的行政村设立独立档案室,存放本村范围内档案资料;条件困难的行政村实行“村档镇管”。打造村级档案管理样板示范村,建立档案管理试点,并指定专人对档案资料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每周一梳理,每月一更新,每季度一汇报,每年度一讲解。档案数字化升级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必经之路,村级档案的收集整理保存过程中应借助信息化手段,将可以公开的纸质档案整理转化为数字化档案进行双重管理,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完成数字化、信息化升级。
(二)建立管理机制,规范管理过程
首先,制订档案管理工作目标与原则,明确各层级档案管理相关政策。其次,按照档案的形成过程分为五个环节,即收集、归档与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在档案收集环节,根据不同分类,开展多渠道收集,例如名人档案、乡村大事件、建章立制、文化传承、民俗民风等。归档与整理过程中进一步划分为档案实体管理和档案信息管理两类,确保档案资料的有序存放和查找。联合上级行政部门、高等院校档案学专业等多方资源,进行档案鉴定。保管过程中实体档案材料要注重空气湿度、温度、防火防水等各方面的影响因素,电子档案材料注重信息安全性,分别以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事件类型、陈放主题、区域特色等进行统计。通过以上方式,将各个环节有序打造成一个有机整体,彼此关联又互为制约。再次,对于档案的检索和利用,建立检索指引,方便清晰检索到目标档案,建立规范的档案材料使用申请和审批机制,确保档案材料有效利用、合法合规和便捷利用。最后,建立档案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监督机制,档案管理人员要对农村档案有充分的热爱与了解,能熟练掌握档案的收集、归档、整理等业务,提升群众动员力和亲和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要丰富档案从业人员的培训形式,对档案管理示范村进行业务展示、现场观摩等,以示范带动全体,以榜样带动进步,激发工作热情,强化档案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增强组织活力,征求档案部门意见,注重不同岗位人员的锻炼培养,设立激励机制。
(三)服务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伟大成就之一。如何防止大规模返贫与实现乡村振兴?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一,档案管理服务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如土地规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二,农村档案资源包括村级集体资产管理、经济收入、产业结构等信息,有利于提供决策依据。第三,土地利用情况,农产品市场需求、农业技术升级等有利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副产品经济价值。第四,指导农村建立健全归档范围,村级财务档案、行政村固定资产档案、产权产籍档案等归类入册。第五,农村档案中的金融档案信息包括村民信用情况、经济状况等,有利于投资者评估农村经济发展和村民融资。
(四)传承历史文化
农村文化建设飞速发展,科技创新、观念创新、管理创新推动新型农业的建设。农村文化建设的每一步都应通过档案记载下来。结合民风民俗,从节日庆典方式到区域婚丧嫁娶习俗,从村民的衣食住行活动到日常娱乐及农业生产方式,与农村文化相关的方方面面都是文化传承和历史印记的最佳资料。档案材料还将发挥育人功能,对每年或阶段性重大事件和重点工作的相关文字影像资料进行整理保存。例如,为群众办实事的情况;在创建和谐两邻关系工作中乡村百姓邻里关系建设和两邻文化传播情况;赓续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红色血脉开展的乡村红色资源挖掘或建设学习情况;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优秀家风家教工作中传统文化在民间的继承与发扬情况等。
(五)党务政务公开
政策性文件、方案、规划及各职能部门办事流程、公示公告等信息是档案信息电子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可以提高农村党务政务活动的准确性、公平性和公开性。提升农民对党务政务信息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形成“办事不求人”的思维,制定党务政务信息公开指南,按程序办事,及时处理纠纷,检验各环节的公平、公正,为农民提供维护切身利益的有力平台,保障民生稳定。增设便民栏目,将农民养老需求、法律需求、医疗需求、教育需求、精神健康需求等各类民生需求不断完善和公开。
五、结束语
农业农村档案管理工作是农村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应深刻认识农业农村档案管理工作对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与深远影响。完善农业农村档案资源管理机制,增强全民档案意识、发挥农业农村档案功能,灵活运用信息化服务,以农业农村档案管理见证乡村振兴。以制度为纲要,完善档案管理机制,规范管理环节,搭建便民服务体系,传承农村历史文化,促进党务政务公开,保障民生安全稳定发展,充分发挥档案资源的显著价值。
基金项目:2023年度辽宁省档案科技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研究”。
参考文献:
[1]李世华.关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全省农业农村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J].山东档案,2019(4):15-20,43.
[2]邰家娟.加强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建议[J].办公自动化,2022(6):50-52.
[3]王会军.农业农村档案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探讨[J].档案天地,2023(5):60-61,49.
[4]王路遥,田雨佳,郭爽,等.为乡村振兴培养新型农业人才[J].中国农村科技,2023(3):51-53.
(作者单位:1.沈阳大学;2.辽宁大学)
左丰亮1 昝琦2
【责任编辑:周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