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成为社会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助推力,“互联网+教育”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其中,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成为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关注领域,其核心在于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实现图书馆的智慧化、智能化升级,为高校师生提供智慧化的资源与服务。本文在探讨高校智慧图书馆平台建设的价值意义的基础上,对高校智慧图书馆平台建设的内容加以分析概括,并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智慧图书馆平台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创新性地提出一些建设策略,以期为高校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高校;智慧图书馆;平台建设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统筹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智慧图书馆建设是我国数字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积极响应。智慧图书馆的打造,在于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交互,从而为人们提供智慧化服务。图书馆作为高校师生教学科研资源中心、学校文化育人重要基地,在提升高校师生的综合素养方面有着较高的价值意义。当前,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等在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中起着关键作用,促进高校图书馆自动化、智能化发展。因此,高校智慧图书馆平台的建设,不仅能为师生提供便捷化、个性化资源服务的全新体验,更能使图书馆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一、高校智慧图书馆平台建设的价值意义
智慧图书馆平台的建设弥补了传统图书馆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不足,促使图书馆的资源得到高效配置和利用,同时也极大地节约了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加强了高校图书馆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能够为师生提供更高水准的智能服务。
(一)实现图书馆资源的高效流动
高校智慧图书馆平台的建设以多元化、数字化信息资源为基础,在资源获取过程中为师生提供了智慧化的管理和服务,促使高校图书馆的资源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内知识聚集、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智慧校园建设中的重要环节。高校智慧图书馆平台的搭建,将在全面梳理高校内部信息资源的前提下,把校外优质文献资源与校内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实现图书资源的实时共享,实现线上线下资源服务的一体化管理与高效使用,使各类资源在师生中实现高效流转,为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助力。
(二)有利于满足高校师生的个性化需求
智慧化本身具有的针对性、精细化特征,也是高校智慧图书馆平台建设的一大优势。智慧图书馆平台的建设,使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针对性更强,能够为高校师生提供便捷的自动化服务。师生通过掌握高校图书馆智慧平台中查询资料、交流互动等方面的使用方法,实现自动化查询,从而获得良好的使用体验,更加清晰地体会到高校智慧图书馆的互动性、多元性、针对性。此外,智慧图书馆平台的建设也能将高校师生的信息进行数据化统计和分析,根据师生的日常查询需求和学习需求进行高度数据化匹配,从而为师生提供与其需求相符合的智能化服务。
(三)有助于打造专业智能化的图书管理团队
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数字化素养和专业素养影响着图书馆的智慧管理模式和智慧服务模式。在此背景下,高校应提升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数字化素养,更新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观念,促使其以现代化的视角审视自身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不断提升图书馆的管理水平,从而满足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智慧图书馆平台的建设能促使馆内的整体管理和服务水平得到完善和发展,数据化的管理方式不仅使图书馆在资源的使用和共享等方面得到高效发展,也提升了管理的便捷性。通过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图书馆管理人员能够通过线上操作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升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四)推进高校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智慧图书馆平台的建设将依托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实现高校内部师生自主查询和学习。同时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对图书馆的空间进行智慧化打造,提升高校师生的阅读体验感,增强师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此外,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献资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文化传播中心和师生交流活动中心,在新时代背景下,结合高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发展特色,在图书馆平台的建设中强化智慧学科平台的搭建,将有助于提升高校图书馆对学科类教学、科研方面的服务水平,为高校学科资源的建设、学科知识的发展及学科学习空间的打造等作出实际贡献,促使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范围不断拓宽、育人质量获得提升,最终实现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发展[1]。
二、高校智慧图书馆平台建设的内容
高校搭建智慧图书馆平台需要遵循统一的模型和标准化的数据格式,要符合行业的统一标准,同时也要遵循开放性原则,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其在构建中需要传感器、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方面的支撑,并通过智能感知系统、智能服务系统等方面的搭建,实现智慧化平台的全方位应用。
(一)智慧感知系统的建设
作为智慧图书馆平台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智慧感知系统是通过传感设备进行信息的采集和数据的加工、存储,从而提供给其他系统加以应用的。一是传感器技术的使用。传感器技术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件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信息转化,将感受到的信息转化为可用信号,通过网络传输发送信号,再由相应的设备进行接收处理,如电阻式传感器、激光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二是人脸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技术是指以人体面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其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能够提升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对管理人员和高校师生进行身份识别,并对工作人员的考勤以及师生的物品托管等进行识别应用,提升智慧图书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三是智能防控系统。智能防控系统主要是智慧图书馆建设中,借助数据存储和处理等技术进行智能化安防系统的打造,一般包括图书馆的智能门禁系统、图书馆警报系统及图书馆内部的监控系统等。
(二)环境控制系统的建设
以图书馆的整体环境为监测体系,借助互联网技术,对高校图书馆馆内的温度、湿度、光线等环境因素进行智能化的衡量和监测,并通过数据化的反馈促使管理人员对目前馆内的环境加以实时监测,同时通过智能控制器进行智能化控制,对图书馆馆内的环境进行自动调节,从而为高校师生打造舒适的空间环境。
(三)智能管理系统的建设
在智慧图书馆平台的搭建中,智能管理系统的建设是关键。一是RFID系统(射频识别系统)。RFID系统属于检测技术的一种,主要借助射频无线信息通信技术获取指定物质的相关信息,根据无线信号自动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整体的工作流程不需要人工干预。该系统主要包括馆员工作站系统、电子标签转换系统、自助办证系统、自主借还系统、自助还书分拣系统、馆藏清点系统等。其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通过高校师生的身份证或师生卡完成自助式借书还书、清单打印等,极大地节省了师生及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二是二维码的使用。通过二维码的设置将图像、书籍、视频、声音等文献信息传递给师生,使高校师生能够便捷、高效地获取所需文献资源,能够在使用中获得良好的感官体验。同时,也可以借助二维码进行书籍借阅、图书信息一览等内容的展示。三是智能书架。通过物联网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实现图书的盘点、定位和查询,达到图书归架即可借阅的效果。
(四)智能服务系统的建设
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为高校师生提供优质服务是高校智慧图书馆平台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一是建设自助借还系统。将人脸识别系统、自助借还设备及图书集成管理系统进行结合,师生可以完成自助式的书籍借还工作,从而满足师生的阅读需求,提升图书馆的工作效率。二是定期使用信息推送服务。通过对高校师生日常的阅读习惯、资料查询习惯、参与线上线下阅读推广活动等进行大数据提取与分析,能够动态掌握师生的需求偏好,从而进行相应文献资源、主题活动的推送,不断拓宽高校图书馆的业务范围。三是借助预约系统为学生提供座位预约、图书预约、活动预约等服务。师生可以通过人脸识别、刷卡等方式进行签到和签退。四是设置专门的意见反馈机制,根据高校师生在图书馆平台智慧化建设中提出的问题和不足加以系统性整理,进一步优化平台建设,从而为高校师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2]。
(五)师生互动交流系统的建设
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是图书馆智慧化平台建设的重要目的之一。目前,高校图书馆主要利用常用的网络平台来满足师生的互动交流。智慧图书馆平台的设计与建设,需要充分融合师生偏好设计师生沟通渠道,尽可能满足不同师生的需求。如设置智能问答机器人、搭建图书馆社交平台等,可以按照文献资源获取、书籍讨论区、学习经验交流、书籍置换交易等主题进行分类,尽可能满足高校师生在书籍资料方面的多元化需求。
三、高校智慧图书馆平台建设的问题和不足
(一)重视程度不足,资金短缺
高校智慧图书馆平台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智慧平台的搭建中,每一项数字化系统的投入、阅读设备的使用等都需要高昂的资金投入,这对于高校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在实际的智慧平台建设中,对机器、设备、软件系统、专业人员等资源的资金投入成为高校智慧平台建设的制约因素。
(二)图书馆管理人员能力不足,缺乏信息素养
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是智慧图书馆平台搭建中的建设者和推动者,也是实现图书馆智能管理和智能服务一体化的关键要素。目前,部分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仍沿袭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和服务思想,自身缺乏数字化素养,对智慧平台建设中各类软硬件的掌握程度不足、熟练程度不够,这导致智慧平台在个性化定制和精细化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未能得到全面发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管理人员自身的认识不足,缺乏时代化的思维和现代化的发展理念,缺乏主动求变应变的积极进取精神和意识;另一方面是部分高校缺乏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选拔、培训、考核、激励等机制,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未能获得应有的提升,这也导致智慧图书馆平台的建设进程缓慢。
(三)师生信息安全问题缺乏有力保障
RFID技术是物联网技术中的核心技术,但在使用RFID技术时,可能存在在高校师生不知情的情况下泄露信息等问题,不仅引发高校师生的担忧,造成高校师生对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不信任,而且导致个人隐私泄露,引发安全和法律问题。
四、高校智慧图书馆平台建设的有效策略
(一)强化技术支撑,实现创新发展
智慧图书馆平台的建设首先要掌握新技术和新科技,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为高校师生提供系统化的智慧服务体系。当地的政府部门、相关企业、科研中心等要加强合作,为高校提供一定的技术、资金和人才方面的支持,通过强化传感器、终端设备等实现技术应用创新,同时通过提供一定的资金和人才支持,促使高校智慧图书馆平台的搭建顺利进行[3]。
(二)强化资源建设,打造特色资源
高校图书馆要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育方向进行特色资源建设,同时根据高校师生的实际需求打造个性化的图书馆服务,从而为智慧平台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校内外资源的全面共建共享。
(三)加强培训工作,提升人员素质
提升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素养和工作能力是打造智慧平台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高校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促使图书馆管理人员在思想上认识智慧图书馆平台建设的重要性,更新管理人员的工作理念,使其积极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高校要完善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任用选拔、培训提升、考核激励等工作机制,通过严格的选拔制度选取更加专业的管理人员,并且通过多样化的培训、竞赛式的考核及精神和物质上的激励,促使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四)加强信息保护,维护师生利益
高校在建设智慧图书馆平台时要强化对信息安全的保护意识和手段,通过技术上的升级工作及网络密钥等形式加强对师生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的保护。此外,高校也要及时对平台进行安全维护,避免师生的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化信息技术的驱动下,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智慧图书馆平台建设也应着眼于图书馆现有资源与服务的转型与升级方面,为高校师生提供学科知识和信息资源的智慧化服务,从而实现图书馆的高质量、创新式发展。在实际的智慧化平台建设中,高校应理性地看待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问题,不断地结合图书馆实际进行业务的智慧化拓展、挖掘和升级,从而实现智慧功能在图书馆建设中的充分应用,为师生提供丰富、便捷的体验。
基金项目:2022年度河南省图书情报研究项目“基于翻转校园App的图书荐购系统设计与实现”(项目编号:HNTQL-2022-076)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曹畋.高校图书馆智慧学科服务实践:以南京晓庄学院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18(11):52-55.
[2]宋生艳,段美珍.智慧社会发展背景下智慧图书馆内涵、服务与建设路径[J].图书情报工作,2018(23):51-58.
[3]郑德俊,王敏,李杨,等.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用户参与行为研究:以 LibGuides 为例[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0(2):89-101.
(作者单位:黄河科技学院图书馆)
付冬梅
【责任编辑:周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