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做好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承红色精神,有利于培育能够担负起国家振兴重任的新生力量。红色精神是宝贵的思政教育学习资源,新时期思政教育要充分运用红色精神,将红色精神创新地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真正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将红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让学生真感受、深反思,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将红色精神融入实践教学,实现以践促学、学以致用。红色精神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大学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增强责任担当意识、提升大学生思政与道德实践能力。
关键词:新时代;红色精神;传承探索
一、背景介绍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就曾说过,要将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都讲述出来,并且要讲好,强化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传承好红色基因,保证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新的起点上,要用好百年党史这一红色“富矿”,汲取营养、“补钙壮骨”,红色血脉的绵延传递,能给国家更强大的前行动力。因此,唯有赓续红色精神,谱写时代发展新篇,方可继往开来,一路向前。
红色精神包含着我们党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命运的深刻认识,凝聚着我们党一百多年来艰辛的革命道路,高尚的革命精神以及先进的革命文化等内容,是我们党的根和魂。红色精神彰显着党的理论与实践的革命性与先进性,为大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教育提供了生动教材,也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有价值的学习资源。
二、将红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
当前,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仍然采用灌输式、简单理论讲授等方法,学生觉得枯燥,课堂没有活力,自然就会导致学生不能理解真正的理论知识,也会让学生有“空而不实”的感觉。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可以依托红色精神案例,开展体验式教学,改变平时“枯燥”的理论学习,依托红色精神这个载体,让思政理论课教学活起来,使思政课学习效果达到知行合一,同时有利于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探索。首先,可以插入一些红色名著,在课堂教学中以仿真图片、片段共读欣赏、读书会分享等形式,让学生们做到边学习边体验,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其次可以将一些红色精神融入情景式表演,通过角色扮演,体会红色精神的魅力;再比如,将红色影视剧以课堂插入短片的方式,让学生再次重温当时的红色精神,充分体验革命者的坚毅和红色年代的悲壮。
三、红色精神融入思政课堂途径(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传承与奋进”岳西县红色足迹寻访团为例)
通过走访红色旧址、挖掘红色旅游资源、访谈红色人物等方式开展活动。学生能够实地感受革命精神,进而引导他们自觉深入学习理论知识,扎实自身的理论功底,让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对所学习的理论进行检验、应用和发展。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在亲身体验和经历的过程中,实现以践促学、学以致用。如通过学习烈士和伟人事迹,深刻感悟他们对革命、对国家、对人民的贡献,缅怀革命英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同学们对红色资源的认识,激发同学们传承红色精神的动力,开展寻访、调研,发挥青年力量,述说红色故事,真正将思政课堂与实践相结合。
(一)“寻”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案例中的寻访团寻访岳西县红色足迹王步文故居、“初心使命馆”、大别山烈士陵园、502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基地。在王步文初心使命展馆,一张张珍贵的人物照片,一件件烈士遗物,一句句浸满血痕的遗言,无不彰显着革命先辈们对党的忠诚。王步文在短短33年人生中即使历经风雨、饱受磨难,却矢志不渝投身革命,用碧血丹心谱写了一曲红色赞歌。在烈士陵园,参观烈士纪念碑、红军亭,英雄群像等其他纪念点和建筑,自觉在烈士纪念碑前默哀,缅怀革命烈士。在502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基地,通过聆听“红色岳西”“守护平安”“人防百年”“捍卫和平”的感人事迹。通过寻“英雄故居”“先烈事迹”“红色热土”,一件件革命文物,一处处红色旧址,是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社会课本。直观让大学生感受革命精神的伟大意义,对爱国主义和党性进行了深入且深刻的教育。
(二)“忆”
铭刻红色记忆,汲取红色力量,回忆峥嵘岁月。红色文化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为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讲好红色故事,唤醒红色记忆,从中汲取学习的不竭动力,让红色精神世代传递。他们拥有坚毅的信念、百折不挠的意志、视死如归的精神、不畏牺牲的风范、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些都对大学生起着非常重要的鼓舞和启发作用。
案例中的寻访团访谈了天堂镇两位在党50年的党员及两位退伍革命军人。访谈中,他们激动地讲述自己的入党动机、奋斗故事。其中两位退伍军人在讲述战争时期的故事时,几度哽咽。他们寄语大学生,要刻苦学习,遇到困难时不要灰心,要鼓足干劲想点子,要学习雷锋的“钉子”精神、焦裕禄无私奉献精神,学无止境,永远跟党走,将来好好报效祖国。
回忆革命人物的峥嵘岁月,能够近距离感受革命精神进而引导自身自觉深入学习理论知识,并且将实践课堂与学校思政课堂衔接,扎实自身的理论功底。其次,能更好地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对所学习的理论进行检验、应用和发展。每位成员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了实践感悟,让实践之行所看、所思、所想入脑、入心。
(三)“访”
寻访团前往岳西县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并且与基地青年创业代表进行了座谈,他们表示岳西县红色精神始终影响着他们,并为他们提供了很多创业资源。革命先烈们的吃苦精神鼓舞着他们在遇到困难时,砥砺奋进,决不言弃。通过座谈,学生们深受鼓舞,纷纷表示要向创业者学习,把握机会,练好本领,认真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将来无论自己是返乡就业还是外出创业,都要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寻访团寻访了大歇岭上的“不歇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中国好人,主簿镇大歇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汪品峰书记。汪书记特地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在村口路旁与大学生们促膝交谈了起来,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简短的思政课。汪书记深情回顾了当年三线建设往事,真诚寄语,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赓续红色精神,将岳西的红色精神带回校园,传播给身边更多的人。
(四)“传”
通过寻访和实践,团队成员积极学习革命精神,实现以践促学、学以致用;通过学习烈士和伟人事迹,深刻感悟他们对革命、对国家、对人民的贡献,缅怀革命英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此次实践活动被校园网、安徽学联、青春岳西、安徽省教育厅官微等媒体宣传报道。回校后通过宣讲、成果展示,增强同学们对革命、红色精神的认识,激发同学们传承红色精神的动力,发挥青年力量,实现思政课和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
四、红色精神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
(一)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红色精神具有鲜明的特点,实际上是一种“看不见的资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和资源,是民族发展的历史印记,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精神财富。红色资源的革命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不禁让人感叹今日之幸福来之不易,感受到一个伟大政党的初心使命与信念坚守,可以让大学生们的理想信念得到加强,扣好“第一粒扣子”,从而使大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二)帮助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网络文化对现代大学生的冲击影响,让他们对传统的革命历史和文化缺乏系统的理解,这会影响红色精神的传承。当前,正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学生必须把握时代机遇,不断为国拼搏进取,用实际行动和智慧才干,开展红色精神寻访,参加社会实践,把红色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更加深切感受和感悟党的奋斗历程,在新时代,积极地补充“精神之钙”,自觉地传承和发扬革命传统,树立起文化自信。
(三)增强大学生责任担当精神
当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四史”内容的学习与教育,而利用红色精神开展“四史”教育,让大学生通过丰富的史料,亲身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进一步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观念与责任意识。
(四)提升大学生思政与道德实践能力
把“红色精神”与“思政”理论结合起来,可以使大学生在认识、情感等方面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思想意识贯彻到自身的学习生活中,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政实践能力。红色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先进的思想观念,有利于大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思想融入到实际的学习生活中,从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小结
红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全方位教育引导学生传承红色精神。红色精神,是我们党在一百多年的奋斗过程中,在党的带领下所产生出来的一种先进的思想,它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特征,是党性与人民性、民族性与时代性、先进性与开放性的高度统一。依托红色精神,对思政教育的创新具有导向作用,高校是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更要积极探索利用红色精神,把红色精神始终贯穿于高校思政教育中,不断强化红色精神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促进作用,引导大学生做好信念基础,把握好思想航向,补足精神之“钙”,传承红色精神,在学思践悟中凝聚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努力,增强斗争意识、丰富斗争经验、提升斗争本领。
参考文献:
[1]王炳林,张泰城.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发展报告:2016[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9.
[2]李健芸.当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探索[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3),102-103.
[3]王爱华,李艳.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与教育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4):15-17.
(作者单位:铜陵学院)
严路路
【责任编辑:周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