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奋斗幸福观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实践观,厚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论,回应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中国人民如何理解幸福、创造幸福这一系列具有时代价值的重大问题,推动了马克思劳动幸福观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奋斗;幸福;人民群众
一、一脉相承:新时代奋斗幸福观的学理性生成
新时代奋斗幸福观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和中国传统幸福观的文化传承和创新表达,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一)理论之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1.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应有之义。马克思曾说,人的幸福必然要从人的现实生存状况出发,把幸福的“现实的人”作为幸福标尺下的唯一标准。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为中国人民谋真正的幸福、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历史必然。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奋斗幸福观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理想终点,不断给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注入新的时代内容。2.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新时代奋斗幸福观的行之要领。劳动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必然通过劳动使主观见之于客观。劳动本身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它使人类获得了自己的本质;二是劳动是实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联系的接触点,是实现幸福的直接动力,同时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当劳动成为生存手段和发展目的统一的最大表现时,整个社会才能获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使“奋斗与幸福”得到最彻底地贯彻。
(二)文化之源——中国传统幸福论
幸福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追寻的经典话题。中国传统文化对幸福内涵的理解也各有千秋。不同的幸福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反映出不同学派对于人类本质需求和社会价值观的理解。无论哪种幸福观,都强调了人的精神追求和内在的平衡与和谐,追求个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发展。这些理念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更加关注内在的幸福感。新时代奋斗幸福观赓续这一文化传承,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征程中融入拼搏奋斗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注入千家万户的幸福。
二、躬亲力行:奋斗幸福观的实践性生成
认识源于实践。新时代奋斗幸福观在汲取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建设的实践经验中形成,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实践中诞生。
近代山河风雨如晦,中国共产党于危难中挺身而出,带领人民开启民族振兴之路。遥视满目疮痍的山河,毛泽东同志曾写下“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为此,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工人运动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了对工人阶级的领导,不断推进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面对“一穷二白”的社会环境,提出“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强调共产党人必须抱有奋斗精神,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而奋斗。改革开放时期,国家经济开启了阶梯式的渐进发展,奋斗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幸福无大小,奋斗出风华,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奋斗史镌刻着“为人民谋幸福”的不变初心。
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社会和人民对“幸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点明了新时代幸福观的人民主体性特质。此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过上美好生活视作奋斗的出发点,时刻站在人民群众利益的角度思考问题,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总之,新时代奋斗幸福观以坚实哲学基奠,深厚的理论内涵,激励着广大中华儿女同心同向同行,共建共享共赢,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华通讯社.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一卷)[M].北京:新华出版社,1948:8.
[2]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1 卷,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8.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周洪秀
【责任编辑:周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