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351-40675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sxscdbrmt@163.com
消费者维权工作站 0351-4067522
山西市场导报社主办
面向市场·关注民生
乡村振兴视野下“易扶点园”的发展价值、困境与路径
发布时间: 2023-07-18 09:24:06    来源:本站

摘要:在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幼儿园(以下简称“易扶点园”)呈现出对儿童、家庭和社会的独特价值。但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易扶点园”仍存在家庭教育缺位、优质师资缺乏、文化适应课程缺失等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补位家庭教育,补齐师资短板,创新管理机制,开发课程资源。

关键词:“易扶点园”;乡村振兴;价值;困境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颁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1]。《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指出,“继续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重点补齐人口集中流入地、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以及城市薄弱地区的普惠性资源短板,基本实现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全覆盖”[2]。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易扶点园”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有着独特价值,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发展困境。如何走出困境,找到“易扶点园”的发展路径,助推乡村振兴发展,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乡村振兴视野下“易扶点园”的发展价值

(一)为儿童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儿童早期的成长经历对其毕生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3]。第一,通过在安置区建立“易扶点园”的方式,可以让儿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第二,“易扶点园”的建立,为易地扶贫搬迁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优质的教育场所,有利于发展儿童的社会性,开阔其眼界,解决文化适应的难题。

(二)解放家庭劳动力与观念。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幼儿园对家庭教育都具有补充和延伸的作用[4]。其一,劳动力解放。开办“易扶点园”有利于将搬迁群众从单纯养育儿童的社会职能中解放出来。其二,观念解放。“易扶点园”的设置,有助于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为家长提供直接的教育咨询平台。

(三)激发社会内生动力,助推乡村振兴。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集中办学,创办“易扶点园”,有利于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儿童提供优质的学前教育。今天的儿童是未来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理应以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先导。发展“易扶点园”,有利于促进乡村人才振兴,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助推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

二、乡村振兴视野下“易扶点园”的发展困境

(一)家庭教育的缺位。一方面,在搬迁家庭,部分家长缺乏对幼儿园重要性的认识,在教育方面的经济投入与关注度较少。另一方面,部分家庭以隔代教育为主,亲子教育缺失,无法实现高质量的“家”“园”共育,导致“易扶点园”教育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

(二)优质师资的缺乏。近年来,“易扶点园”教育在“量”的方面仍显不足,在“质”的方面的保障也与社会需求有一定差距。其一,缺乏稳定性。“易扶点园”师资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其二,缺乏专业性。“易扶点园”大部分教师的业务素质尚待提高。

(三)文化适应课程缺失。部分教师利用乡土资源开发课程的能力有所欠缺,没有关注搬迁儿童与城镇儿童早期生活环境的差异,从而导致文化适应课程的缺失。文化适应课程的缺失也是乡土课程的缺失,这反映出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设计的不合理性。

三、乡村振兴视野下“易扶点园”发展的路径

(一)转变观念,补位家庭教育。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整合多元主体资源,将政府、社会、社区、幼儿园四方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教育合力;二是建立有效的“家”“园”合作,开展家访、社区教师服务等。

(二)创新机制,补增教育投入,补齐师资短板。首先,政府应加强对“易扶点园”的后续投入。一方面,加大对“易扶点园”的资金投入占比;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通过多元化渠道改善乡村学前教育投入问题。其次,优化“易扶点园”教师资源配置,改进激励机制,增加“易扶点园”教师数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三)开发课程,填补文化适应课程缺失。课程资源开发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目标既要具有“易扶点园”儿童原有的文化特征,又要加入城镇文化特色。二是课程内容。要将搬迁儿童搬迁前后的环境和文化纳入园本课程体系。三是课程组织形式。教师要充分挖掘乡土及城镇文化,让儿童在游戏中传承和创新乡土文化,并合理融入城镇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探索教师在民族区域活动中支持幼儿自主游戏的策略”(编号:2020B084)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2/22/content_5675035.htm.

[2]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EB/OL].http://www.nwccw.gov.cn/2021-09/27/content_295436.htm

[3]迈克尔·C.纳格尔.《生命之始:脑、早期发展与学习》[M].王志国,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4]姬甜甜.历史制度主义视域下新中国家庭教育政策的演进及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22(6):28-35.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教育学系)

蒋烨琳



【责任编辑:周伟】

0.23598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