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时代瞬息万变,知识盲区更容易引发焦虑。人们意识到知识创造财富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一种能够带出许多新契机的有效方式。而推行终身学习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寄予期望的新目标。但终身学习本身是一个有历史沉淀的概念,在推行的过程中需要伴随政策扶持和教育改革才能事半功倍。本文期望通过相关讨论引发读者思考推行终身学习所需要的创新思维,探索通过学校和社区的共建来实现终身学习的创新形式。
关键词:终身学习;教育未来;国际教育;科技
20世纪下半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的获取、传播和应用开始以惊人的速度飞跃,并在现代化进程中呈现加速状态。人们逐渐意识到,“知识贫困”将成为限制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与“物质贫困”相比,“知识贫困”所带来的压力和阻碍也更持久、深刻。埃德加·福尔(Edgar Faure)在1972年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引入了终身学习的相关概念,并认为终身学习是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1]。基于全球终身学习的趋势,本文主要探讨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两个重要角色——学校和社区,以及它们在实施终身学习概念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对于学校和社区间的合作,本文提出两种创新性的合作方式:一种是针对学生提出的创新教育,另一种是针对成年人提出的混合学习模式,以重建它们的关系,尝试解决实施终身学习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适应21世纪快速变化的环境,并建立一个包容、公平、可持续的终身学习生态系统。本文的第一部分将阐述相关概念和历史背景;第二部分将论述终身学习的途径,以探索创新合作的新形式;第三部分将对教育模式的创新展开论述;第四部分论述实践中的局限性。
一、概念陈述与历史回顾
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被认为是两个非常相似的概念。“终身教育”这一术语是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Parl Lengrand)正式提出的。1972年,以埃德加·富尔(Edgar Faure)为首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将终身教育称为一种新的教育哲学,而不是教育体系。在传统的教育概念中,教育被视为一个有期限的过程。受教育者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学习知识,进入社会后付诸实践,而学习是无期限的。随着社会发展,知识技能快速更新,人们需要不断学习才能确保不被社会淘汰。这包括正式教育培训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使用终身学习概念能够更好地反映现代社会和教育的关系,激发人们寻找更多途径进行学习,而并不局限于学校。
终身学习概念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并且在早期大多都是和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相挂钩。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Edward Thorndike)在20世纪20年代研究成年人学习时发现,继续学习的能力取决于内在的个人因素,而不是年龄[2]。人们的欲望、兴趣和态度都会影响一个人的学习成果。同一时期,美国教育哲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也提出,教育应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应该贯穿人的一生。他主张教育应该与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实践和经验使教育成为一项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意义的活动[3]。爱德华·桑代克和约翰·杜威的思想为终身学习这一概念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人们逐渐意识到学习是一件持续的事情,并且远比了解中的广大。生存在这个世界,人类进行的一切活动都需要通过学习而演变。而鼓励将教育与兴趣和生活联系起来的思想理念也具备前瞻性。
1994年,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在“首届世界终身学习大会”上强调:“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教育部长们采纳“全民终身学习”作为政策框架。终身学习被定义为涵盖人一生中的学习和发展历程,从出生到死亡,跨越早期儿童学习到退休老年阶段[4]。
终身学习在我国也取得了重大的、创新型的发展。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终身学习已从教育理念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加快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2023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广泛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的通知》。这一通知的发布,“为助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探索了新路径和新模式[5]。
终身学习鼓励学习者以自主、探索性的方式获取新知识和技能,它不仅要求个体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传输库,适应和满足快速发展的时代和职业需求,还致力于引导建立一个学习型的社会。在学习型社会中,学习被融入一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培育学习者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全球化进程和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终身学习具有广泛的影响和益处,培育出的终身学习者也得以全面和终身受益。
二、现代社会鼓励终身学习的方式
终身学习是追求个人精神、技能和文化素养全面提升的一种教育哲学,以迎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为核心,已成为许多国家教育和劳动力政策的重要议程。在当今快速变换的社会,传统的一次性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发展需求。传统教育中,学校是教育资源的主要场所和来源,但由于教育资源有限、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等原因,许多人无法全面接受系统的教育培训。这种现象在全球范围内存在,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更加明显。这不仅影响个人的发展,也限制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并导致人才流失、逆向选择和生产力水平受限等问题(逆向选择是一个含义丰富的经济学术语,但在教育中它指的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不公义现象。例如,面对大量的申请人时,学校无法充分评估学生的潜力和能力,而是依赖学生提交的材料和表现进行评价。然而,一些有才能的学生可能因家庭背景、地理位置或其他因素而无法申请到更好的学校,而一些较差的学生可能通过策略和其他手段成功获得入学资格,最终导致不理想的录取结果)。特别是对于被排除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系之外的人群,他们更需要知识提升自信和眼界。在这个背景下,如何能有效地推广终身学习成为一个不得不思索的问题。引入终身学习需要更加注重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共享,因此社会组织的补充性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社区可以为辍学者提供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从而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这样一来,既能帮助那些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的人,也能让他们重新获得学习的能动力,进一步融入社会,发挥个人潜能。本文旨在基于全球化发展的前提下,探究学校和社区的共同合作如何成为实现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关键策略之一,以及如何促进个体的全面提升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进步。
在接下来的论述中,本文试图提出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针对学生提出的创新教育,旨在在教育系统内建立创新学习,并要求社区提供更多优质的创意课程,启发学生发掘自身的兴趣和潜力;另一种是针对成年人提出的混合学习,利用技术的优势,进一步探索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混合学习模式。这两种模式都需要学校和社区共同参与,相互补充,建立属于终身学习的新态势。
三、创新教育模式
(一)创新教育:针对无法适应传统教育系统的学生和辍学者
终身学习的概念和奥地利社会哲学家鲁道夫·斯坦纳(Rudolf Steiner)提出的瓦杜夫教育(Waldorf education)具有相似性,它们都重视独立学习和全面发展。两者都强调教育应个性化,以便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探索兴趣领域[6]。瓦杜夫教育强调想象在学习中的作用,努力把学生的知识、实践和艺术的发展结合起来,重点关注实践性的、实际的活动和创造性的游戏,使学校不再是学生的“恐惧之地”,学生不需要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但如果学校创新模式,注重学生兴趣和技能发展,创造一个包容的氛围,调节学生的动力,引导他们转变学习态度,这将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并提升他们的效率。
这种教育模式也吸引着许多社区组织,为特定学生或成年人提供继续教育机会。结合瓦杜夫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的概念,社区教育通常在提供基础课程外更重视培育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而不是教科书知识。社区教育是运用本社区教育、文化、经济、风俗习惯等资源,面向本社区全体公民,以促进本社区发展、提升本社区公民文化素养与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各类教育活动。它是在总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社区教育的经验,从国内不同地域的实际出发,通过试点逐步发展起来的。社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协调社会、家庭和学校关系,解决社会问题。社区教育帮助学生更广泛地发现兴趣,引导学生以主动、独立和自主的方式追求他们的梦想;并提供各种学习技能的机会,以增加他们的能力水平;更加重视学生的自由表达和艺术创造力,强调通过艺术和人文学科提升生活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并延长学习周期。这为实施终身学习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模式,是鼓励人们参与学习、并为建立终身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的有效方式。
近些年来,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共建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社区教育原本就是为居民和家庭提供教育服务的有效形式,而学校也可以依托专业、课程、师资、设备及场地等资源优势开发社区教育内容,围绕人文艺术、职业技能、健康养生、安全教育等方面不断丰富、积累课程资源,方便精准对接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由此可见,学校与社区共建终身学习型社会,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求具有重大意义,可以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二)混合学习:针对成年人,包括失业和老年群体
不管是哪个时代,接受高等教育都是高质量就业的基础和保障。随着更多高学历毕业生涌入职场,以及社会演变和职业技术更新,社会对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有技术才有竞争力。知识更新的步伐无法阻止,持续学习的习惯值得鼓励。因此,组织成人继续教育,延长教育至所有年龄段,创办成人学习机构和老年大学是重要方案。特别是针对失业或低薪以及老年群体,终身学习的环境提供了可持续接受教育的机会,可以帮助他们提高个人素质和竞争力,更加轻松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并保护他们不成为社会中的边缘群体。
针对于这类群体的教育,特殊学校和社区仍是重要的学习场所。此外,信息时代催生了大量的互联网学习者,前沿科技平台的发展变得更加专业和完善;社会组织提供的在线学习课程也更加丰富,包括与兴趣爱好相关的课程和可获取专业资格认证的高等教育课程。课程设置满足了各年龄段的需求,并且学生能够得到高度灵活自主的选择权。因此,科技重塑了教育,在当今社会可以合理地认为线下机构结合在线教育的混合学习模式能够促进终身学习概念的普及和施行,只要拥有互联网,就能得到学习的机会,当人们的自主学习的愿望越发强烈,这种学习方式更能给予个人一个赋权的机会。无论是谁,人们只要拥有学习的目标和积极性,愿意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就都能够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真正将学习融入生活。
四、应用的局限性
终身学习的概念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普及的。社会经济、教育体系和技术进步都会影响到终身学习的实施。终身学习的推动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支持,经济发展的需求驱动了社会对终身学习概念的关注和呼吁。因此,虽然提出了一些有创造性的发展模式,但也需要配合教育改革的进行。终身学习概念的提倡仅仅是一个起点,当代终身学习的论述只是一种表面或者情绪上的启蒙,如果没有社会关怀和对社会公正的承诺,终身学习的概念也不能真正引领文化和教育的变革。此外,终身学习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学习型、知识型的社会,并朝着一个更进步地“文化至上”的方向发展。推动终身学习可以保持人们的竞争力,提高整个社会的教育水平,并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和全球教育水平的不平衡,导致实现终身学习需要加强全球交流与合作,并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限度地实施。如果发达地区能够创造更多的支持和交流合作机会,如果社会上的学校和社区能够进一步重塑关系、相互补充,再加上科技的不断加持,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远程教育等方式进行知识传播,那么未来将可以为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进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五、结束语
终身学习是将“正式、非正式和非正规学习融合起来,以创造持续终身的生活质量提升能力”[7]。终身学习型社会能够培养更多的终身学习者,终身学习者更有可能通过了解和学习更多与时俱进的技能来跟上社会变革的步伐,从而站在他们领域的最前沿。但是,终身学习是一场针对于全民的呼吁,更是一场针对于全社会的呼吁。终身学习的培养不仅有利于个人,还可以通过个人的素质渗透到社会参与和社会发展中。孔子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育必须尊重人的多样性,所以我们的教育系统和社区机构必须变得更加灵活,以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引导他们参与到终身学习中。此外,终身学习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推动和实施。如何利用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关系,打破传统的学校模式;政府和社会如何进行可持续的投资和政策支持,是我们在今天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 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 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2]桑代克. 人类的学习[M]. 李月甫, 译.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3]杜威. 杜威全集[M]. 张国青,朱进东,王大林, 译;复旦大学杜威与美国哲学研究中心组,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4]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1996).?Lifelong learning for all: meeting of the Education Committee at Ministerial level, 16-17 January 1996. Paris: OECD.
[5]教育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广泛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的通知[R]. 2023. [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cxsh/202306/t20230626_1065853.html.
[6]Clouder,C.,&Rawson,M.(2003).Waldorf education (Rev.ed.).Floris Books.
[7]Laal, M. (2011). Lifelong learning: What does it mean?.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8:470-474.
(作者单位:香港教育大学)
李卓轩
【责任编辑:周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