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好青年的四条标准,其中“能吃苦”标准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深刻理解“能吃苦”这一标准的三重意蕴,即乐于吃苦、敢于吃苦、善于吃苦,对于新时代好青年怀抱远大梦想、奉献青春力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好青年;“能吃苦”;三重意蕴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1]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好青年标准的核心要义和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其中“能吃苦”这一标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准确把握这一标准的三重意蕴,对于淬炼当代青年的精神品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乐于吃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乐于吃苦要求广大青年学会苦中作乐,将苦难看作人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善于在苦难中磨砺自我、提炼自我、实现自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2]作为新时代好青年,我们必须将乐于吃苦作为自己的一种习惯、一种情怀、一种信念,在实践和再实践中不断涵养心性、锤炼意志、增长本领。
我们要乐于吃生活之苦,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脚踏实地,甘于奉献,一步接着一步走,一锤接着一锤抡。我们要乐于吃学习之苦,“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广大青年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从日常学习中认识历史规律、增强历史自觉、把握历史主动。我们要乐于吃工作之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和先锋队,广大青年必须要敢于竞争、善于竞争、乐于竞争,展现“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新的征程上,中国青年要坚持乐于吃苦,将乐于吃苦当作一种生活的常态,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匹配的素质和能力,在挥洒汗水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二、敢于吃苦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主动吃苦要求广大青年要学会“自找苦吃”,将苦难看作人生中一段美妙的旅程,主动作为,在砥砺奋斗中绽放属于自己的青春之花。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中写到,“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3]主动吃苦是新的历史阶段下中国青年的必然选择。百年前,中国的有志青年深谙时代使命、争担时代责任、勇立时代潮头,将一个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旧世界永久地推翻在历史的海洋中。
20世纪60年代,习近平扎根陕北农村,开启了自己的七年知青岁月。在此期间,纵然挫折磨难接踵而至,他始终没有消沉,他还主动请缨,“自讨苦吃”,最终在广袤的农村地区浇灌出了属于自己的青春之花。而如今,我们的中国青年不忘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以全新的精神风貌挥洒着自己的青春热血。在新的征程上,中国青年要坚持主动吃苦,充分发扬主观能动精神,时刻怀揣奋斗者的心态,将敢于吃苦的精神有效转化为坚守初心、永担使命的一种自觉行动,努力成为“善作善成”的行家里手。
三、善于吃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善于吃苦要求广大青年将吃苦的信条内化于心,将苦难看作人生的一种机遇,在抓住机遇的过程中汲取力量、增加才干、培养自信。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4]在这里,“永久奋斗”就是要求广大青年要赓续革命传统,做好长久吃苦和持续吃苦的准备,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扬迎难而上、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向全党发出了“两个务必”的号召,呼吁全党同志继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在不断吃苦的具体实践中践行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担当。
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赶考路上的“三个务必”,要求全党同志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接续奋斗,赋予吃苦以新的时代内涵。现如今我们早已摆脱了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阶段,广大青年要在善吃物质之苦的同时,防止精神上“缺钙”,用水滴石穿的恒心和毅力将吃苦精神代代相传。在新的征程上,中国青年应当将吃苦看作继往开来的基石,脚踏实地,坚持不懈,争做吃苦精神的传承者和代言人。
新的征程,新的使命。新时代好青年要能准确把握“能吃苦”标准的科学内涵,用实际行动践行“强国有我,请党放心”的铮铮誓言,争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积极推动者、切实参与者、忠实贡献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
[3]习近平.习近平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的回信[J].新生代,2023(3):2.
[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琚泽晖
【责任编辑:周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