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351-40675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sxscdbrmt@163.com
消费者维权工作站 0351-4067522
山西市场导报社主办
面向市场·关注民生
新时代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的理论渊源、现实依据与实践要求
发布时间: 2023-06-29 10:56:22    来源:本站


摘要:满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要在厘清理论渊源与现实依据的基础上,夯实物质基础、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高质量文化产业,提升追求美好精神生活的精神主动与建构精神生活的主体意识。

关键词:美好精神需要;理论渊源;实践要求

一、新时代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的理论渊源

(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神生活观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生活内容。传统儒家认为人是由天地万物孕育而成,整个过程离不开个人的精神修养。其推崇道德,也就是培养“君子”,这是儒家理想的生活状态。“君子”在《论语》中有非常详实与细致的阐释。道家主张,人们必须顺应自然法则,不受任何约束,追求无私、谦虚等生活状态,以达到真正的天人合一。儒家倡导大同社会,而道家则强调小国寡民,他们都非常重视人们的精神生活,重视精神体验,并且乐于享受这种生存方式。由此可见,中华民族自古对美好精神生活心驰神往,不断追求理想的精神世界,这为新时代人民美好精神生活奠定了思想基础。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并不具备美好精神生活所需的物质基础与文化建设的实践需要,并且部分思想脱离人民群众的世俗生活,不能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与社会空想性。

(二)西方哲学话语中的精神生活观

苏格拉底认为生活必须是充满智慧的,柏拉图主张追求最高的善需要借助智慧。柏拉图指出,人幸福是因为自身保持善良的本性而感受到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要想获得美好的生活,不仅需要物质的富裕与充实,更需要精神上的满足和丰富,而这种满足不是凭借运气或者恩赐,而是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奋斗。由此可见,在西方哲学话语中对精神生活的解读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充斥着理性的色彩。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伴随着对基督教的批判,人们对自身精神的解放与救赎进行了反思,从而加速了精神生活的世俗化进程。这些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都是西方哲学家对美好精神生活构建的重要贡献。在西方哲学话语中较多地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与精神救赎进行了思考,这为我们当代社会精神多样化需求的满足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生活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着重强调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等有关精神生活的内容。首先,马克思认为人只有拥有自由时间,才能获取自由的精神生活。马克思将闲暇时间归为自由时间,认为这段时间不属于生产劳动时间,是实现自由发展的时间,对人的精神锤炼和文化培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马克思认为精神生活作为人之存在的表现形式。现实的人是有主体意识与自觉能动性的鲜活个体,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基础上,会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追求更高层次与更高质量的精神世界,以此来使自己的精神素养得到提升,精神需要得到满足。最后,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最根本的价值追求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精神的全面发展是不可忽视的十分重要的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精神生活是人们所具有的天然需求,这与资产阶级自由发展思想不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摆脱束缚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精神世界。

二、满足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的现实依据

(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党的十九大基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重要论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历史发展的纵向来看,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快速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步,人类不仅要实现物质生活的需求,更要寻求精神世界的充实,以实现理想的精神状态。从社会发展的纵向来看,个体由于天生的、自然的、内在的因素的差异,这导致了不同阶层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不尽相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其中发展的不平衡是针对平衡发展而言,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不协调的运动状态,例如我国城乡、区域发展、行业之间或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发展的不充分是针对充分发展而言,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生产发展不充分、实体经济效益不够高,使物质资料的生产不足以支撑起人的精神满足与全面发展的实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指出人民对于高质量精神生活的需要与日俱增,构建美好精神生活顺应时代背景。

(二)精神生活危机频发

伴随中国社会的稳步发展,精神生活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也带来了一些精神危机。第一,生活消费物质化。人们对于高质量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不断追求理想的精神世界。然而,伴随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财富被一些人作为评判社会价值的标准,一些人将享乐和消费作为人生的主要目标。第二,政治信仰淡漠化。政治信仰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它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和娱乐化的发展,政治信仰受到了严重侵蚀。人民应该坚定不移地拥护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理想信念,发挥其在社会中积极的引领作用。第三,文化生活庸俗化。伴随大众文化的出现,文化生产变得越来越标准化和大规模化,以此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然而,这种文化运行的商业化和内容浅薄化,使得文化产业失去了历史意义和方向感,只能给民众带来暂时的满足。精神生活危机的频发使构建美好精神生活迫在眉睫。

(三)社会发展难题增加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人们对于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生活的渴望和追求日益强烈,这与建设美好生活密不可分。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秩序的加速完善,我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国际环境纷繁复杂,矛盾层出不穷,给我国带来了很大的外部压力。在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但中华传统文化与精神生活出现断层,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危机频发。因此,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我国必须重视将精神生活问题摆在突出位置,构建美好精神生活。因为人们实现精神上的自由与理想状态,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收获幸福与美好生活。

三、满足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的实践要求

(一)夯实物质生活基础

新时代关注美好精神生活建设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放松物质生产。物质生产在人民生活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正是因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才能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与社会稳定。马克思曾指出:“忧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由此可见人民只有在生活富足的基础上,才会追求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境界。

当前,发展不平衡问题就是发展的不到位与不均衡,应继续大力发展物质生产,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入手,以需求带动供给,既要加强物质生产,又要关注精神生活。要加强以民生为本的制度建设,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中实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充分发展。除此之外,要坚持精神文明与制度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促进两者的充分协调发展。只有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基础上,人民才能全身心地畅游美好精神世界,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需注重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产业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文化产业要保持健康的发展需重视其意识形态属性,着力建设风清气正的文化产业生态环境。

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应关注其另一个重要属性,即人民性。以人民为中心,创造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是文艺工作、文艺创作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落脚点。文艺工作者应坚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将社会主流意识与价值融入到文艺产品中去,创作贴近人民生活,引起人民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的文化产品,并将文艺创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帮助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满足人民对优质精神产品的需求。文艺工作者坚决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创造低俗劣质的文化产品,要守得住底线,对精神产品的生产要严格把关。

(三)提升精神主体意识

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民被“三座大山”压迫,迫使人民思考如何推翻压迫势力实现独立自主。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人民提供了先进的指导思想,唤醒人民的阶级意识,促进人民实现精神自主与解放。因此,新时代,人民更应该发挥精神主动性。

一是增强忧患意识。人们应加强精神自省,善于辨别社会发展中的各种不稳定因素。通过精神自省把握美好精神生活的真正要义,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追求高层次且高质量的精神生活。二是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与历史经验,提升精神主体意识。既要总结党百年奋斗的成就,坚持党中央领导,增强历史自觉与历史自信,推动新时代发展,又要总结经验教训,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持续奋斗。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4.

[3]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N]. 人民日报,2021-08-18(001).

[4]习近平. 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0-09-23(002).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徐家喻     王汉卿



【责任编辑:周伟】

0.23802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