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方寸地,强农兴农谱新篇。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提出殷切期望,让科技小院进入大众视野,引起广泛关注。
科技小院,实现了科技的“高大上”与小院的“接地气”之间的有机融合。在科技小院,教书与育人、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被“种”进一片片充满生机的田野,由此,既较好地满足了农业科研、科技服务的现实需求,同时也是创新产教融合模式,值得高度重视、大力推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自2009年,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在河北省曲周县成立,到今天,全国已建立1048个科技小院,覆盖31个省份。依托一个个科技小院,相关高校、科研团队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越来越多有知识、有技术的青年学子扎根乡村沃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百姓家,以自身的科研能力、专业素质,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科技小院的专家学者、莘莘学子不仅以自身聪明才智,直接服务于乡村振兴,而且,他们以土地做黑板,把作物当教材,着力打造农民身边的“培训课堂”,以此改变农民的经营理念,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从而把更多本地农民培养成为懂技术、有能力的“土专家”和“带头人”,这又在很大程度上产生辐射带动效应,为乡村振兴引入了更多的人才“活水”。
科技小院的星星之火,在我省亦渐呈现燎原之势。山西农业大学注重发挥自身科技人才资源优势,推动寿阳玉米“科技小院”、闻喜小麦“科技小院”、晋祠水稻“科技小院”等各具特色的科技小院落户全省各地,赋能乡村振兴。以晋祠水稻“科技小院”为例,小院的科研团队不仅帮农户们解决了技术问题,助力晋祠大米更加优质高产、绿色安全,还创意性地引进彩色水稻品种,在稻田画设计中把当地的历史文化植入其中,可谓种田种出了“花”,助推了当地旅游推广,擦亮了农耕文化的品牌。“大地艺术景观设计技术”已通过科技部技术评价,并在省内推广种植面积10余万亩。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乡村振兴的战略实施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无论是盘活存量,让乡土人才焕发“新活力”,还是优化增量,为希望田野注入“新动力”,科技小院都将充分发挥桥梁和平台作用,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周慧虹
【责任编辑 董晓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