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羊汤时来一勺“三花淡奶”,汤色立马变白;烤鱿鱼时加入“满街飘香油”,瞬间香味扑鼻;炒糖色不用熬冰糖,有甜蜜素和焦糖素就行……前一段时间,“科技与狠活”一词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更是将食品添加剂推上了风口浪尖。那么“科技与狠活”热点的产生,究竟是揭露食品添加剂的真相,还是为博眼球给消费者带来不必要的食品安全焦虑呢?一味追求“0添加”是否真的有必要呢?
食品添加剂不等于有害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伴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食品工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为保证食品的安全卫生,规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量,国家卫健委根据相关规定颁布了一系列标准,规定了食品中允许使用的添加剂品种,并详细规定了使用范围和使用量。
前不久,一网红将有关食品添加剂的话题推上热搜,在接受采访时谈道:“之前一部分视频内容的确过于夸张,不够严谨。”并多次提及自己不是专家,曾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业内专家认为,食品添加剂只要合法且不过量,都是安全的。抛开剂量谈害处是不正确的,更不必将食品添加剂妖魔化。一些被网友吐槽的明胶、黄原胶、卡拉胶等等,也都是从动植物原料中提取或经过发酵制成的天然胶质,原理上更接近于“阿胶”,而不是大家想象中的“胶水”。至于三聚氰胺、苏丹红等等,根本就不是食品添加剂,而是非法添加物。
“0添加”不一定健康
如今,不少企业频频打出“0添加”的旗号。那么“0添加”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有消费者认为,就是食品中没有一点添加剂。然而,无论从事实还是科学概念上看,“0添加”都不严谨,经不起推敲。因为,现代食品都要经过生产、收获、转运、储存和加工等复杂流程,能进到人们的餐桌并吃到嘴里,或多或少含有添加剂。
不仅如此,有时候“0添加”不一定更安全、健康。相关专家介绍:“零添加不一定就是好。以食品防腐剂来说,一些高蛋白食物必须用到它,不然很容易变质。所以合理添加,对人们来说,反而是有好处的,它的存在大力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
记者了解到,相比食品添加剂,其实人们日常饮食中的很多行为并不健康。第一,高温烹调。熏烤煎炸在高温的情况下,油脂容易产生多环芳烃,蛋白质容易产生杂环胺,淀粉容易变成丙烯酰胺,这些物质均不利健康。第二,油烟污染。厨房油烟中有上千种成分,其中丙烯醛就有诱发肺癌的作用。第三,食用不新鲜甚至霉变、变质的食物。这些食物一旦霉变,就容易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毒素。第四,有些食物本身就有毒性,比如没炒熟的豆角会有凝集素,新鲜的黄花菜有秋水仙碱,发芽的土豆有龙葵素,都会导致食物中毒。面对食品添加剂,我们要做的不应该是草木皆兵,而是应该理性的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观。杨楠
【责任编辑 董晓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