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与革命的历史进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理论精髓与实践经验,对学生成长成才有深刻地教育价值。在认知层面,党史教育助当代大学生明辨是非;在目标层面,党史教育为当代大学生增强信仰;在情感层面,党史教育引当代大学生崇尚美德;在实践层面,党史教育促当代大学生正身立行。通过思政课堂、思政教育帮助大学生学史、知史、懂史,落实大学生学习成果,继而发挥党史教育涵养育人、纯正修养的功能,培养有责任、有担当、有修为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高职院校 党史教育 逻辑分析 对策建议
当代青年身上肩负着讲好党的故事、传播党的声音的使命任务,如何让党史深入学生内心,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程度,如何让党史刻进学生根基,达到“党史学习时刻在身上”的力度,孕育在国家、思政课教师、学生每一个人的努力中。
一、加强当代大学生党史教育的逻辑分析
(一)认知层面:党史教育助当代大学生明理
1.从理论逻辑看,马克思主义是最具生命力的理论体系,为青少年引领未来提供真理指引
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最完备严密的思想体系,它建筑起一座坚不可摧的桥梁,抵抗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贪婪私欲,为工人阶级战胜资产阶级开辟通往“明亮的阳光照耀”的道路。如今,“马克思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仍喧嚣一时,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向世人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特性。青少年的信仰是建立在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之中。
2.从历史逻辑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迈步共产主义社会的领导核心,是青少年成长的坚强后盾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卷入残酷的被剥削、被掠夺的战争中,中国人民被迫开启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反抗压迫、洗清屈辱的战争史。无数志士仁人喊出时代最强音,促使民众思想觉醒;直至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在无数探索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前台,寻到理性的利剑,为中国革命前途胜利,中国人民摆脱水深火热,至此告别苦难开辟新局。“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
(二)目标层面:党史教育为当代大学生增信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深入学习党史才能够透彻领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多维内涵,进而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巨,中国道路之艰,中国复兴伟业之重,使当代大学生体会自身肩负的重任之巨,把对党史的心理认同变为行动去践履。
1.接受党史教育能够使大学生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宽广性
马克思、恩格斯以无可辩驳的逻辑思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为民族前途、人类命运指明方向。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迈步幸福未来的道路上,并未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或观点,也未固守曾经成功的道路和经验,抑或不敢迈步尝试,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独具一格的国情与富有魅力的传统文化,打通一条行进的独特通路。
2.接受党史教育能够使大学生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在党百年治国理政的进程中,形成了融贯中西,融汇古今精华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提出的科学理论。接受党史教育包括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大学生接受党史教育,才能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悟透唯物史观内涵的深刻意蕴。
3.接受党史教育能够使大学生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优越就在于始终将“民主”二字贯穿其中。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优越在于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具体表现在始终高擎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旗帜,不断根据多变的时势适时调整。大学生透过历史,能够在时代长河中从侧面窥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从而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优越性关系党的命运攸关。
4.接受党史教育能够使大学生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魅力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并非被动反映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中国共产党人一方面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中汲取智慧,另一方面发挥思想意识的反作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观点,运用理论与民众亲近,加强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大政、方针、政策的心理认同。
(三)情感层面:党史教育引当代大学生崇德
党史教育除了具有政治引领功能外,还起着思想道德教化的作用。当代大学生成长在和平年代,未经历过革命年代的硝烟四起,建设年代的一贫如洗,改革开放时期的举步维艰,但是祖国的未来是属于青年一代的,青年人只有怀有崇高的信仰,高尚的品德,拥有丰沛的知识,才能担当起复兴大任。
(四)实践层面:党史教育促当代大学生力行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开拓奋进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也有挫折与失误,善于学习前人、总结历史教训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前行过程中一步步成熟、强大,其经验教训与治国成果体现在一系列理论政策、思想文化中。“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
二、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的对策建议
中国共产党历史中蕴藏着丰富的理论资源、教育素材与精神财富,将党史教育贯穿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实习、生活的全过程,能够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学懂党史、弄通党史、力行学习成果,从而培育一代又一代“听党话,跟党走”,扎根人民,奉献社会的新青年。当前高职院校中,在党史教育方面存在着高职院校对党史教育程度不够,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专业水平不一致,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党史热情低,党史教育学习成果转化为实践难等困境,要改变这种现状,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思政课教师帮助大学生学懂党史
思政课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之路上的“引路人”。思政课老师的专业素养与思想品德是直接影响思政课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当代思政课教师要不辱使命,提高自身思想修养与学识水平,自觉担当起传播新思想、培育新青年的时代重任。
毛泽东曾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传播者队伍逐步扩大,但是真正做到真学、真信、真行的学者还是少数。思政课教师在传播知识之前,自身要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充实头脑,认真系统学习研读经典著作,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将马克思主义真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政课教师也要做创新理论的主力军,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经验相结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验上升为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让经典理论在实践中绽放真理的光芒,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延绵不断。
(二)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各方多渠道助力大学生弄通党史
比起空洞直白的文字,青年人更乐于接受视频、音频等形式的传播作品。电视剧《觉醒年代》走红大街小巷,《觉醒年代》能够风靡一时,吸引青年人眼球,因为它深刻展示了青年人的行为取向——青年人喜爱生动鲜活的作品, 不爱枯燥无味的 “宣传”,更不爱板起面孔的“说教”。《觉醒年代》的走红也从另一个层面道出了一个事实,青年人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对文学、艺术的审美需求,对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的迫切渴望。
(三)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大学生将党史学习成果进行落实
将党史知识“内化于心”不易,将学习成果“外化于行”亦艰。通过实践检验,真理能够达到和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作为当代大学生,身上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在做好自身学习党史任务的同时,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将学习成果传递给更多阶层、更多职业群体的人。传播新思想的渠道多种多样,各个学校应当结合自身特色,为学生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提供渠道和平台。
三、结语
新时代的青年,面对外界各种价值观的吸引与冲击,对中国历史、中国共产党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出现历史记忆缺失。提高政治自觉与自信,接受党史教育,才能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三个逻辑内容的深刻性;回望过去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革命、建设、改革之路,才能从历史中学习经验,更好地开辟未来,在实现伟大复兴之路上行稳致远,不再犯颠覆性错误,不重蹈重复性失误。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提升自我,迈向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大学更是党史教育的主阵地。各高校要积极作为,做好基础专业教育的同时,加强大学立德树人功能的发挥。大学生要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要自觉从党史中汲取智慧精华,从经验中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从而转化为自身持续奋斗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9.
[3]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1-09(2).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2-533.
[5]赵婧,赵阳.从《觉醒年代》的镜头语言探析党史教育的亲民路径[J].新闻爱好者,2021(11):86-88.
(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刘彤
【责任编辑:周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