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发展的必然走向,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作为拥有了五千年历史文明的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向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不仅彰显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多样性,更展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超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将带着优秀文明基因沿着超越之路不断前进,以更昂扬的姿态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关键词: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西方现代化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超越逻辑
最早以欧洲国家为代表,采用了资本主义制度,从而率先开启了现代化道路的征程,所以当其他国家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都不可避免地滑进西方的重力场。但现实中无数的矛盾事实告诉我们西方现代化并非像表面上看起来那样美好,所以我们选择了一条不同于西方逻辑的现代化道路,冲破了现代化被西方国家话语体系所垄断的局面。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是实现“追赶”上西方模式,而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超越”。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之路
现代化象征着创造物质、精神文明的过程,是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和创造人们的美好生活。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要凸显出人的主体性地位,也是其他方面的基石,否则谈论其他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要将“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成为本质规定。中国式现代化就十分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把人民群众作为一切的首要前提,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将“以人为本”为坚定不移的核心原则,同时以人为核心的发展也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持续前进的无限能量。要始终强调资本并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更不可能凌驾于人之上来支配人,这体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中人的主体性的回归,开创出了将人民贯穿始终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虽然驱使了西方国家物质经济上的勃兴,但在商品拜物教的支配下,消费主义、娱乐至死、享乐主义等风潮席卷了大部分西方国家。人们的精神世界被严重挤压,人的本质受到扭曲,泯灭了发展的人性。西方现代化使人民陷入了异化的困境之中,被沦为如马尔库塞所讲的“单向度的人”,这是漠视人的存在的现代化。西方国家现代化的逻辑思维就是追寻剩余价值的而延展开来,不断增加对利润的渴求进而不断发展生产力,导致最终人的价值追求都指向“物”。“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消费中,物主体化。”在资本为中心的运行逻辑下,人被沦为了创造财富的工具,人的一切关系被简单看作成金钱关系,人的主体性在资本家手中不断被磨灭,进而变成了“颠倒”的世界。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提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路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主张和平、合作,中国式现代化同样遵循这一原则。中华民族在奋起中走出了一条和平崛起的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从我国推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彰显出中国始终如一地走和平、合作的文明道路,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以人类美好生活为根本价值目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背后是有着五千年来的文化底蕴作支撑,再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后实现了为全球贡献出我国的智慧结晶,其他国家也可以搭乘中国发展“快车”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而西方现代化以权利称霸作为生存规则,排他性是它的典型特质,走的是手段残忍的暴力的殖民扩张之路,野蛮掠夺使他获得一定的资本积累,导致其后的时间里,被殖民过的国家仍处在西方国家控制的阴影之中。亨廷顿表示过去发展现代化都是依照“西方中心主义”话语体系来展开,也就是说当非西方化国家与西方国家的交往中往往是处于不平等地位的。目前仍存在大国为确保自己世界霸权地位,干预其他国家的内政,遏制他国的发展,确保本国的利益及自身的地位。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之路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从一穷二白到如今全世界GDP排名第二的经济强国,短短几十年从综合国力到国际地位影响力都在大幅快速地增长,且不断推进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状态,创造了人民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距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进了一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绝对不只是简单地完成经济增长这一指标这么轻松简单,其本身蕴含着众多维度构成丰富多元的立体型的内容。中国式现代化旨在人民生活幸福作为现代化胜利的价值目标,其发展和建设也紧紧围绕在人民的利益上而展开的,是对西方以利润为轴心、虚假民主、霸权主义以及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陈旧现代化发展路径的超越。在如今资本主义世界里,不仅存在阶级冲突的问题,还有诸多原因导致的经济停滞,甚至部分国家可能面临金融危机,经济下行压力大导致企业发展缓慢,人民消费水平下降,世界经济增长缓慢,以及工业化发展导致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迫害。例如西方现代化的典型国家——美国,不平等的种族歧视的氛围不断恶化,所谓的民主却激发出一件件政治乱象,社会分配的不公平导致贫富差距日益加剧等诸多危机。
二、“超越之路”的持续发展
如今讲中国式现代化的“超越之路”如何继续发展、深化,其重心应是关注如何由“特殊性”转为“普遍性”,这是“超越之路”的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以及不发达国家想要追求现代化的非西方国家,于他们而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否具有示范性,或者是以前一些国家按着西方现代化道路来发展,将来会不会有可能逐步接受甚至走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而对于人类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究竟是否只能存在唯一一种西方现代化模式还是可以多种模式并存的问题是人们一直思考的。莫里斯认为西方五百年发展道路是人类历史上的特例。美国和欧洲无论从人口还是地域上,相对而言都不算大,那如果说相对中小的地域现代化发展模式是对于如今许多国家都具有借鉴和示范效果,那么对于政治、经济、人口、地域等都有着强大影响力的中国采取的现代化模式必然会对其他国家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一种说法叫“优等生文化”,说的是日本向西方学习却变得比西方更加西方。回顾时发现日本最大的问题就是将西方的东西完全复制过来,变得比西方更加的西方。反观中国却没有一味地模仿照抄西方模式,而是走向了一条不同于日本发展的道路,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中国人选择了通过不断实践摸索,走向了一条革命建国的道路,并在党的指挥领导下,找到了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日本的知识分子认为,中国选择的这条路是一条真正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典型的后发外生型,是一条不同于以资本为逻辑的西方现代化道路,是一条汲取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并扎根于中国具体实际的道路。自建党百余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希望能找出一条平等与效率并重的道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走过弯路,也遭遇过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志和决心始终没有动摇。”总言之,在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党的纲领性的战略部署令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优异成绩,中国共产党以其高深的政治智慧勾勒出了更加明晰的当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蓝图。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针对既想维持自身独立性又想迅速发展的国家提供了全新方案,为那些可以依据自己国家具体情况并坚持自主探求发展国家和民族提供良好典范。由于不同国家和民族都有鲜明的个性,导致发展现代化道路必然包含着差异性,这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这一次世界人民又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上,各国的判断决定于未来的道路将何去何从。在西方话语体系的垄断下,中国式现代化经过了百年来长期的实践探索,既吸收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又结合民族自身特点,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摸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方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的成功证明了存在着多种通往现代化的可能性,以此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历史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对于遵循西方模式为主流化的世界,中国走出了一条超越西方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道路无疑是特别的,所以在西方国家虎视眈眈地注视下,这条道路的发展必定会异常艰难,所以还有许多方面亟需改革来应对危机。要在变中坚持不变、不动摇地坚定发展深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决心,为实现人类价值目标带来了光明前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6.
[2]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N]. 人民出版社,2014-03-30.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人民日报,2014-4-20.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53.
[5]习近平.加强政党合作,共谋人民幸福——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21-7-7.
[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6.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
隋婧玉
【责任编辑:周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