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系统观念是我们坚持正确认知、深化实践创新需重点把握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文明观的核心要素,将系统观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以尊重自然为前提、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方向指引,完善法律制度,号召越来越多的人用实际行动为地球增绿聚能添力,从而推动美丽中国的建设。
关键词:系统观;和谐共生;生态文明观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坚持系统观念”作为把握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要求“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1]
“世界及其万事万物始终处于普遍联系与运动发展中,同时事物及事物之间又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2]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运用系统观念推进实践走向深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强调要注重协调配合,找准“主旋律”,分清轻重缓急,才能做好工作。在改革开放时期,对社会所处阶段作出正确认识判断,深刻剖析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提出“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都蕴含了系统观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对于新时代的各项任务,强调必须要加强战略谋划,坚持系统观念,全面推进、系统治理,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保卫战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著成果,生态环境大大改观,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增强。同时也要明确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仍然任重道远,面临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压力,在生态文明领域依然存在人类开发过度、资源消耗过多等突出矛盾,使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面对种种困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要对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与整个地球负责的态度,破除经济快速增长与自然环境难以协调的发展难题,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的精华思想观念,以全面的涵盖范围、科学的逻辑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山清水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环境。
坚持系统观念为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与保护、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饱含对土地滋养的深深热爱之情、对自然的崇高敬畏之情,从理论高度创造性的满足了人民对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美好需求,在满足当今一代人生存需要的前提下不破坏后世人们所需的生存空间,为中华民族永续生存发展大计提供坚实理论依据。人类需要依靠自然获得发展空间,同时人也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如果人类不顾代价后果对自然环境进行无休止破坏,最终也会伤害人类本身,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认识论角度为我们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指明方向。要想发展就要利用人类的科技手段对自然实施改造,大规模的改造让自然一时无法承受失衡的加剧,这就涉及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课题,不能不计后果的一味发展而牺牲环境承载,也不能停留在消极保护让发展停滞的被动局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造性地提出要在发展中进行保护,在保护的过程中实施发展,给与科学发展与积极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实现发展与保护的良性互动,推动发展更绿色、更可持续。长江经济带坚持“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的生态战略,深入开展禁渔禁捕专项行动,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继《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颁布实施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也在2023年4月1日起施行,两部法律的相继制定出台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众所周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近几年黄河流域面临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高质量发展不充分等问题,黄河保护法的出台可以说恰逢其时。黄河保护法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实行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对黄河源区、黄土高原、河口及三角洲等不同区域,有针对性地规定了防沙治沙、水土流失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等制度措施。
以系统观念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全民都在行动。还记得去年参与扑灭重庆缙云山山火的那些志愿者,面前是漫天山火,身后是万家灯火,他们奋勇筑起了防火长城,令人动容。最近他们又重返缙云山,为的是一个美丽约定——植树,这次他们筑起的是绿色长城。无论是灭火还是植树,他们都是守护家园,让家园更加美好。同时根据调查显示去年100余个城市开展了国家园林城市建设,各地建设了3500多个口袋公园,推窗见绿出门入园,这些口袋公园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造林10.2亿亩,人工林面积稳居世界第一,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也是碳库。今天我们对植树造林的理解更为全面,我国也进入了实现生态环境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春风十里不如植此青绿,种下的是绿色希望,守护的是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守护的是美丽中国。在生活中每个人也应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弘扬者、践行者,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动全社会良好文明风尚的构建。小到每次用餐后的饭菜打包、珍惜粮食、绿色出行,大至自己植绿从而号召更多人用实际行动为地球增添一抹绿色。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十个坚持”的核心内涵体现了鲜明的系统性,围绕增加民生福祉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将绿色发展贯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促进绿色发展转型。同时“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类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3],这需要全世界的人们共同努力。中国一方面会秉承责任意识承担应尽义务,履行自己的庄严承诺,以切实行动推动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中国会在生态领域强化与各国合作,共享方案成果,积极帮助发展中国家在有效应对气候变化、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做出实际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山西昔榆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王东东
【责任编辑 李佩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