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351-40675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sxscdbrmt@163.com
消费者维权工作站 0351-4067522
山西市场导报社主办
面向市场·关注民生
刨根问“地”看山西
发布时间: 2017-06-13 10:40:55    来源:

如果说科学是人类的共同财富,那博物馆就好比人类的文化瑰宝。一个月前,省地质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免费长期开放,作为我省唯一一座以地质科学研究、地质标本典藏和陈列展览、地学知识宣传和普及综合性的地质博物馆,该馆馆藏矿物140余种,可以说已基本涵盖了所有常见矿物的种类。

那么,除此之外,省地质博物馆内还有些什么?进入馆内,游客又该如何参观?它的镇馆之宝又是何物?今日,记者就带您一睹它的“芳容”。

 

“天圆地方”的地质博物馆

一进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序厅正前方主展墙上奔腾不息的黄河壶口瀑布,展现出山西儿女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其外有山,内有河,即“表里山河”也是山西壮丽山河的缩影。

序厅北侧是一幅我省的立体沙盘,其比例尺约为1:10万,是目前我省最大的地形沙盘。它可以使观众对我省的地形地貌和矿产资源的种类、分布有直观的认识。

省地质博物馆是以我省地质为特色的专业性博物馆,以“表里山河”为主题,由一线两点构成:一线,即主体展现的基本陈列,由穿越时空(地球科学厅)、远古物种(古生物厅)、大地宝藏(矿产资源厅)、物华天宝(岩石矿物厅)四部分构成;两点:即辅助展线的专题陈列,由测天绘地(测绘厅)和衣被天下(土地厅)构成。

馆内在展陈山西地址特色的标本藏品基础上,亦包罗国内外的经典藏品,具备典藏、科学研究、社会教育三大传统功能。

 

“物华天宝”赏宝石美玉

这里精美的矿物晶体和宝玉石为大家提供了一份视觉的盛宴。在矿晶陈列展厅,采用了无展板、无图片、无多余说明文字的精品展柜加矿物标本陈列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晶莹剔透的祖母绿、纯净天蓝色的绿松石、享有“宝石之王”美誉的金伯利岩中的金刚石原石、有“章石”皇后之称的鸡血石以及形态各异的方解石等。

目前,世界已知的矿物约4145种,馆内馆藏矿物约140余种,基本涵盖了所有常见矿物的种类。矿物依据成分、结构分为五大类:自然元素类、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类、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类、含氧盐类、卤化物类。

矿物除了观赏作用外,也有一些其他作用。“比如炉甘石,可以治疗皮肤炎症或表面创伤;这个朱砂的成分是HgS,可以作为安神的药物,但是不可大剂量服用,因为Hg有剧毒。”张晶晶说,此外,还有一些颜色矿物,古时候画画用的颜料就是从它们中提取的,颜色更加持久。比如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都是用这些矿物中所提取的颜料所作。

“您面前的这块绿松石是一个含氧盐矿物,颜色比较多。除了绿色,还有蓝绿色、白色等,也是藏饰中用的较多的宝石。”张晶晶说,绿松石与新疆的和田玉、辽宁的岫岩玉、河南南阳的独山玉,以及陕西的蓝田玉,称为四大玉石。

“展厅内摆放的每一个矿物,都闪烁着瑰丽的色彩,仿佛让人走进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一位正在欣赏宝石美玉的游客感慨道,这趟地质博物馆半日游不虚此行。

 

镇馆之宝“山西山西鳄”

“生物进化坡道”是山西地质博物馆的一个亮点展厅,展厅内展示的山西特色古生物化石新、多、高。均为近两年建馆期间新发掘而来。

“此馆的展示品在发掘期间就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尤其是‘山西山西鳄’。它是馆长于2010年在吉县黄河边三叠纪地层中发现,是我馆的镇馆之宝,也是迄今为止全世界发现保存最完整的一具骨架。”省地质博物馆讲解员张晶晶告诉记者,它不仅提供了头骨和脊椎的解剖学信息,而且扩展了该类群的古地理分布区域,修正了“山西山西鳄”的鉴定特征,也进一步分析了它的系统发生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山西山西鳄”属于山西鳄,更形象一点来说,“山西鳄”就是它的姓,而“山西”是它的名。虽然名称有鳄,但它不是鳄鱼,而且比鳄鱼原始,它们都是原始初年龙类演化过程中产生的分支。

馆长史建儒回忆发现“山西山西鳄”的场景:当时他们正在进行区域性的古生物化石调查,开车途经此处盘山公路时,发现路边的红色岩层中露出了一连串像糖葫芦一样的白色珠串。经仔细查看,发现它竟然是一具化石标本。

经过发掘、修复与研究,认定它就是一具保存完好的“山西山西鳄”标本。“地质工作者不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还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史建儒告诉记者,馆内还聘请了世界著名鸟类研究专家、中科院院士,设立院士工作站,依托项目,在我省独特的地质条件下,开展早期陆生脊椎动物的调查研究,探索陆生脊椎动物的起源与演化,让大家学到更多的知识。

 

重达425克的“狗头金”

“如果说古生物厅的化石标本,令无数青少年驻足观赏,那么矿产资源厅的丰富数据,会让成年人消化了解更多的实用知识。”张晶晶说,该展厅最中间的展柜中,这块被誉为“华北金蟾”的“狗头金”,是该馆另一件镇馆之宝,因其外形酷似蟾蜍而得名。

张晶晶介绍,“狗头金”产于大同市灵丘县料眼金矿,重达425克,纯度可达90%以上,是我省有史记载以来发现并保存下来最大的一块。

它是岩石中的金经过剥蚀、搬运,并在地表流体等综合地质作用下,最终在金矿下游河滩砂砾石层中沉积、聚集而成。由于最初发现这种类型的自然金外形酷似狗头而著称,又因神似金蟾而命名。

张晶晶笑了笑,对记者说:“按饰品金价360多元来算,它价值达到了100万,但是自然金的形成过程、以及天然的外观都是独一无二的,与普通的金矿石以及成品金不可同日而语,其科研、收藏价值远远大于物质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见习记者 王星玮 文/



【责任编辑:周伟】

 

0.23251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