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同调研时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文化和旅游密不可分,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对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基于文化自信视角,以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的碛口古村镇为例,研究古村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与路径。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1、坚定文化自信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文化自信问题作出重要论述。2014年2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017年10月,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在大同调研时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2年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平遥古城时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为我们指明了新时代前进的方向。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取得的发展成就离不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根基,文化繁荣发展得益于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举措。
2、乡村振兴以文化自信为灵魂,文化自信是乡村振兴的必然结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为我国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路径。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生态振兴是条件,文化振兴是灵魂,组织振兴是保障,人才振兴是关键。乡村产业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乡村文化建设可以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对乡村文化进行搜集、保护、挖掘、整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国乡村文化振兴,从而促进我国的文化主体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转型发展。
文化自信作为一种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乡村振兴最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是乡村居民自觉行动起来为乡村振兴而奋斗的前提条件。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坚定文化自信,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实现动力和持守定力,是乡村文化繁盛的重要条件,也是乡村振兴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因此可以说,乡村振兴以文化自信为灵魂,文化自信是乡村振兴的必然结果。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通过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乡村各类文化,依托旅游产业传承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夯实乡村物质基础,培育多元化的乡村文化主体,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文化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就是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3、古村镇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
古村镇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人文现象,它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都与特定的历史环境紧密关联,既是地理环境适应的产物,也是区域历史的物化形式。本研究所指的古村镇可涵盖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等。
古村镇凝结着历史的记忆,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古村镇文化包括古村镇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包括村落建制规划、各类建筑遗址、地方特产等,非物质文化包括民俗、语言、生活起居、民间艺术等。可以说,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古村镇,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古村镇文化自信是指古村镇社会主体对古村镇文化的一种信心、信念,是乡民们对传统文化价值和自身理想信念的认可,对古村镇文化生命力及其未来前景的充分肯定,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古村镇作为中国人传统生活方式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
4、山西作为文化资源大省,文化自信的时代特色为古村镇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山西省委书记林武在第十二次党代会上鲜明指出,山西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我们的自信之源。山西作为文化资源大省,把文化作为强省的载体路径和精神支柱,统筹推进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对于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新时代文化强省,具有重要时代意义。山西省古村镇历史悠久,数量庞大,类型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境内有古村落3500多处,目前全省已经调查建档1400多处,其中,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11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779处,中国传统村落550处。这些古村镇既有华夏五千年农耕文明的缩影,也是国家社会记忆的物化形式,在中国古村镇体系中,独树一帜,自成一体,具有特殊历史意义和整体保护价值。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发展古村镇文化旅游产业是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5、坚定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振兴,是山西文旅集团的担当和使命
山西文旅集团是山西大型省属国有文化旅游类企业,自2017年成立以来就坚持以打造我省文旅产业“旗舰”和国内外旅游市场“劲旅”为目标,已连续三年入选中国旅游企业20强,跨入国家旅游集团第一方阵。山西文旅集团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同时,致力于努力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乡村振兴方面,积极助力我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重点围绕“黄河人家、长城人家、太行人家”打造乡村民宿示范项目,布局开发娘子关景区并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面整合长城文化、太行峡谷和红色文化等优质旅游资源,创新“旅游导向的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打造“旅游+产业+消费”产业扶贫新模式,释放乡村旅游辐射带动效应,在拉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2021年以来,山西文旅集团坚持以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作为切入点和落脚点,创新了从项目申报、方案设计、咨询指导、驻场指导到过程管控、项目验收实施的全过程、全方位、全链条的乡村振兴项目服务模式,成功建设完成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的武乡项目。在新发展阶段,山西文旅集团将充分发挥大型省属国有企业的担当和使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充分挖掘山西乡村文化旅游资源,通过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二)研究意义
古村镇文化能够为文化自信不断提供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自信同时也能促进古村镇文化更加繁荣发展。但在城镇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古村镇文化面临着城市文化的剧烈冲击,呈日益衰落之势。古村镇如何树立文化自信?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与手段去实现,具体的路径是什么?都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现有研究认为,树立古村镇文化自信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古村镇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古村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利于实现文化对古村镇旅游产业的赋能,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在山西古村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文化自信认识上的不足、文化自信行为上的杂乱无章,文化自信思维上的限制与环境上的破坏,都对古村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产生严重制约。因此,本文试图站在文化自信角度,以山西碛口古村镇为例,结合当地发展实际,通过充分挖掘碛口古村镇的文化旅游资源,全面分析碛口古村镇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和不足,探寻一条适合碛口古村镇文化与旅游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以文化旅游建设促进碛口古村镇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以经济发展推动碛口古村镇文化挖掘保护,增强农民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最终实现文化自信和乡村振兴目标,同时以期为山西全省及我国其他地区古村镇旅游地的发展提供可参考借鉴的经验。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文化自信相关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指导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在此背景下,文化自信相关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一些学者从文化自信的概念、特征、价值、构建维度等方面,对文化自信理论作出了深度解析。例如:刘林涛(2016)对文化自信的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并对其本质特征和当代价值进行深入探讨。朱辰、王琳(2021)从文化民族主义视角解读中国文化自信理论特色,在梳理理论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比文化民族主义理论和文化自信理论对待传统文化的具体做法,分析了文化自信理论所特有的批判性、时代性和包容性。颜玉凡、张治萍(2022)解析了新时代建构文化自信的三重维度,认为文化制度建设是建构文化自信的顶层牵引,文化生产建设是建构文化自信的现实保障,文化生活建设是建构文化自信的落脚环节;并指出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应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通过文化建设多为途径搭建共治之网,共筑文化自信。
还有一些学者以文化自信为视角,在红色文化、体育文化、地方文化、文化产业等延伸领域进行了相关研究。贺钰晶(2019)对文化自信视域下山西红色文化进行研究,指出山西红色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发展不足,并提出未来发展建议。朱亚成等人(2021)基于文化自信视域,进行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研究。通过分析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历史条件与现状、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提出以政府为主导、以制度建设为导向、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需要区域统筹与多元化发展相结合等传承策略。徐桦敏(2022)在文化自信视角下,从梧州岭南文化概述、梧州岭南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科学认识梧州岭南文化的价值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增强梧州岭南文化的存在感,推动梧州地区岭南文化繁荣与复兴。周见、朱巧怡(2020)通过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文化自信视域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路径。熊浩(2022)探讨了文化自信视域下文化产业发展方向与提升路径,提出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发展虚拟数字化文化产业等三条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及构建健全的文化产业体系、引导和扩大文化消费市场、打造强大的国际话语体系、以积极的文化政策引导文化产业发展等四条提升路径。
此外,乡村文化建设也是学者们较为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一是在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方面,梁簌溟认为“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的,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农村社会的乡村文化对于乡村建设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王宁(2018)认为,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工程”。具体来说,乡村文化建设是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必然路径等。岳俊杰(2019)提出新时代实施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有利于农村居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二是在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方面,李斌(2014)从传统村落旅游经济的认识与开发角度,通过对浙江省光复乡与屿北村的比较研究,发现该省现阶段古村落旅游发展暴露出很多经济缺陷,因而制约了传统村落的文化建设。孙喜红、贾乐耀等(2019)认为乡村文化同质化现象严重、农民传统价值观念日渐凋零、乡风民俗与民间艺术等传统的文化形态生存空间萎缩、乡村文化建设主体农民的缺失问题严重是乡村文化建设面临困境。三是在乡村文化建设的对策与路径方面,黄璜(2019)从保护与传承的角度出发,认为重塑文化认同,激发传统村落文化的生命力;加强文化自信,促进传统村落文化繁荣;推动产业发展,助力传统村落文化可持续发展是传统村落文化建设的对策。邓善凤(2020)认为乡村文化要重建乡土核心价值观、紧跟社会发展方向、摆脱文化发展的僵化思维、结合现实创新文化传播方式。
(二)乡村旅游相关研究
1、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50年代,乡村旅游在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逐渐从贵族化的小众产品过渡为平民化的大众产品,成为工业革命后带动乡村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的重要手段,城镇居民开始大量涌进乡村地区,致使乡村沦为“城市居民的娱乐场”(Hall等,2006)。国外研究主要关注乡村旅游的利益相关者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及影响研究等方面。Parlett(1995)以英国遗产旅游地爱丁堡古镇为研究案例地,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旅游发展对地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维持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协同发展的开发策略。Moya(2001)探讨梳理了法国科马纳农业小镇的旅游成长过程,认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需要重视对地方特色文化的挖掘,协调各相关利益者,由此才能更好地实现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Agarwal(2002)以英国迈恩黑德、韦茅斯和斯卡保罗3个海滨城镇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下的空间生产问题,认为处于衰败期的目的地二次复兴需要重视对地方特定文化内涵的挖掘,进而实现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Grunewald(2002)认为旅游与文化复兴相互支撑,旅游发展有助于文化复兴和传承。
2、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的乡村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国内关于乡村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及乡村旅游的影响等方面。例如:王莉、陆林等(2006)进行了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指出当地政府、社区、居民、旅游企业和旅游者是当前影响我国古镇古村旅游地发展最为重要的利益主体。王德刚等(2016)基于扎根理论方法对乡村保护与开发中的“文化嵌入”模式进行了研究。汪宏伟(2018)提出要树立“旅游为依托、徽文化为灵魂、产业化集群为支撑”的理念,构建复合型的文化产业价值链。
乡村文化满足了人们的乡村旅游需求,对旅游决策具有重要影响,乡村旅游的本质和灵魂是乡村文化,但乡村文化不但具有自然性、生产性,还具有脆弱性,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变迁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学者认为乡村旅游开发促进了文化交流、文化保护和文化复兴,提升了本地居民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也有学者认为旅游开发带来了文化的商品化和旅游化,扭曲了乡村文化的真实性,加速了传统文化的消亡,导致乡村文化传承机制的损坏;还有学者对旅游开发的乡村文化影响持中立的态度,认为乡村旅游其实是把双刃剑,乡村文化的变迁是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适度的旅游开发能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和保护,过度的旅游开发则使乡村文化的存续举步维艰。
近年来,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文化衰落和乡村文化危机的愈发严重,加之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带来的消极效应凸显,学界逐渐意识到乡村是人类的文化家园,应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对乡村特色文化加以保护,这样才能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文化自信。林锦屏等(2005)研究认为乡村旅游可以保障优秀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王德刚(2014)认为,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提升居民的文化自信至关重要,而文化自信的建立,也是一种从建立本我自信到他我自信最终到社会自信的循环往复过程。樊友猛等(2015)以鲁西南3个典型村落为例,研究了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从记忆符号梳理、展示主题定位和凝视目标强化等方面,构建起乡村遗产保护利用的实现路径,提出乡村遗产保护与利用模型、乡村地方感培育、乡村文化记忆载体化及遗产“展示-凝视”模式等建议。谢彦君(2017)通过“姆庇之家”这一文化和政治概念的哲学、政治学思考,提出乡村旅游发展中保护地方文化原真性的途径,这对于农村文化资本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周密、吴忠军(2020)以桂林“东漓古村”为例,通过分析其传统文化旅游资源和在开发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探究在文化自信视域下传统文化旅游开发的路径。周宜君、周军(2021)以促进乡村内生式发展,培育乡村旅游东道主的文化自信为目标,通过田野调查,研究了乡村旅游东道主文化自信的演进机制,并提出增强乡村旅游东道主文化自信的主要途径。
综上所述,文化自信相关研究是在中国特色语境下形成发展的;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起步较早,国内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热度较高,学者们逐渐关注到文化自信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实际上,通过发展文旅产业,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剖析古村镇文化特质,使封闭的文化走出去,让濒临“断层”的文化传承起来,使文化旅游成为促进提升文化自信的内核和促进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与动力,这是未来发展和研究的重要方向。因此,在文化自信视域下进行古村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亟需通过实证研究进行深入探讨,以补充在该方面的研究内容。
三、碛口古村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碛口古村镇文化旅游资源
碛口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南部,背倚吕梁山,西临黄河水,与陕西省吴堡县、佳县隔河相望。本研究所指的碛口古村镇主要包括碛口古镇、西湾村、李家山村为核心的碛口古镇中心区,以及高家坪、自家山、垣上、寨则山、麒麟滩、高家塔等地区。碛口古村镇是多种文化的载体,在几百年的兴衰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时代印迹,同时,作为黄河岸边的晋西北古镇,地方文化色彩浓厚。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保护价值高,主要包括黄河商贸文化、自然资源文化、地方传统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
1、黄河商贸文化繁荣
碛口古村镇坐落在黄河晋陕峡谷中部,黄河与湫水河的交汇处,古为兵事要冲,在明清至民国年间凭黄河水运一跃成为我国北方著名商贸重镇,在抗日、解放战争时期,是华北通往延安的主要运输口岸,是一处完整的集水陆运输、零趸销售、商务管理、金融流通、安全防卫等为一体的经营场所,留存有大量的明清商贸遗存——古商道、庙宇、民居院落、黄河码头、骆驼点、商铺、税务局、商会、钱庄旧址等,是晋商经营管理的活标本。现今,还保存有碛口、西湾村、李家山村、高家坪、自家山、垣上、寨则山七处基本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筑群。
2、自然资源文化丰富奇特
碛口地处黄土高原腹地、黄河东岸,自然景观以晋陕黄河大峡谷碛口至克虎段为代表,包括大同碛、麒麟滩、黄河、湫水河、黄河天然水蚀浮雕、奇石群、黄土地质地貌、土柱林、十万亩红枣林带等,资源优势突出,开发潜力巨大。
3、地方传统民俗文化丰富
碛口古村镇民俗文化遗存丰富多样,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伞头秧歌、大唢呐、道情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碛口号子,保存完整的婚嫁、丧葬、祭神、祈祷等传统文化仪式节庆、饮食习俗等,展现了碛口风格独特的地方特质,为碛口古村镇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众多有特色的元素和载体。碛口红枣文化节、麒麟滩秧歌节、西湾传统婚庆民俗表演等,将当地非物质文化与民俗以节庆表演的形式展现给游客,成为重要旅游吸引物;布老虎、布枕头、葫芦吉祥物、剪纸、泥人张彩塑等特色手工艺品是当地畅销的旅游商品。
4、红色资源文化厚重
抗日战争时期,临县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碛口是晋西北革命根据地,支援陕甘宁边区的交通要冲。1940年到1948年,碛口作为晋绥边区商贸重镇,镇上的新华商行、贸易局等都是当时“红色贸易”的遗址。解放战争时期,碛口依然是华北通往延安的主要运输口岸,镇子内建有军工厂、军衣厂,为繁荣边区经济和解放战争作出了贡献。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叶剑英、贺龙、习仲勋、林伯渠等领导人曾莅临此处,现有毛泽东东渡黄河纪念碑、毛泽东路居处、商贸局等红色遗址。
(二)碛口古村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历程与发展现状
1999年,碛口被山西省住建厅列为山西省风景名胜区;2000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亲自到碛口古镇视察,提出大力发展碛口旅游业的建议。2005年,“古村镇保护与发展国际研讨会”在碛口古镇召开并发表了我国关于古村镇保护与发展的首个宣言——《中国古村镇保护与发展的碛口宣言》,碛口旅游开发进入发展期。2006年,碛口古镇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碛口景区管理局成立,与临县政府共同负责碛口旅游开发与保护。2012年,碛口入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并被《京华时报》评为“中国最具年味的8个旅游目的地”之一,知名度进一步提升。2015年,受山西省煤炭产业转型对文旅产业的推动作用,碛口旅游发展成效开始显现,旅游业逐渐成为碛口古村镇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2019年,碛口古镇接待游客近70万人次,旅游收益近5000万元。大量的游客带动了碛口古镇及周边地区经济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本地特色品牌的产生以及文化产业的兴盛,打造出了“碛口红”、红枣旅游文化节等一批本地特色品牌和文化节庆,对于扩大碛口古镇的知名度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2021年,碛口古镇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碛口古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一步驶上快车道。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碛口古村镇较少的受到“过度商业化”影响,保持了较高的原真性,实现了古村镇的整体活态保护与发展。近年来,碛口围绕打造“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战略目标,当地镇政府积极寻求各界帮助,广泛吸纳各渠道资金,制定了一系列旅游发展方案,分区域、渐进式地加大旅游发展力度,不断提升碛口的旅游吸引力,使得碛口已成为周边乃至华北地区知名的古镇旅游景区。
四、碛口古村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不足
民居和传统建筑是碛口古村镇的文化符号,尤其是独有的黄河沿岸小镇特色,更是碛口能吸引游客前来参观的根本。经过数百年的岁月变迁,在自然界的原始侵蚀下,加上保护力度不足,大批古建筑遭到一定的破坏,碛口古镇被列为世界濒危文化遗址。此外,在城镇化大背景下,碛口古村镇还面临着文化断裂、价值观失落等现实问题,伞头秧歌、三弦书、道情剧等极具文化旅游吸引力的传统民俗传承面临断代的危险。过度商业化也使得碛口古村镇旅游产品呈现脱离自身资源特色无序开发的趋势,传统文化形式遭到扭曲与破坏,使得古村镇原真性受到了一定威胁。
(二)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尚未转化
碛口古村镇内的文化旅游资源及景点大多为独立型,当前呈现出高水平的旅游资源与低文化的开发并存的现象,开发层次无法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碛口拥有的深厚底蕴的文化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剪纸、草编、石磨等传统生活,灯游会、伞头秧歌等特色民俗,没有充分转化为吸引游客的动能,文化优势没有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优势。现有景区景点旅游方式多为观光游,缺乏休闲型、体验型、娱乐型的消费项目,无法满足高端客源市场的文化体验需求,同时,旅游淡旺季分明,冬春旅游还缺乏有效的文化吸引手段。
(三)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度不够、竞争力不足
碛口古村镇的文化旅游联合开发力度不足,文化旅游产业之间没有实现整合,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旅游空间一体化产业发展动力机制。一是碛口古村镇中各古村之间没能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景区之间项目重复,差异化不足,缺乏创新,各古村的文化旅游资源难以形成合力开发出文化旅游的精品、形成品牌。二是碛口与周围著名景区、大中旅游热点城市和地区尚未真正联成网络,无形中降低了旅游产业的效益,相对增加了游客的旅游开支,分流了客源量。
(四)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相对匮乏
碛口古村镇现有文化旅游人才匮乏,缺乏懂管理、会策划、善营销的领军型、高层次人才,同时缺少擅长沟通交流、具有处理应急事件能力的一线导游人才,旅游服务人才的引进教育培养滞后于市场发展。目前碛口古村镇大多数是家庭式旅社,经营者没有经过系统培训,整体管理素质、服务水平不高,降低了游客的住宿体验。可以说,提高碛口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已迫在眉睫。
五、碛口古村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路径
碛口古村镇是历经200多年形成的人们生活、生产的场所,其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但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碛口古村镇始终处于弱势地位,村民受到城市文化的强势冲击,缺乏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自信,认为当地传统文化“落后”、“土”,从而导致碛口古村镇传统文化有逐渐被城市流行文化取代的趋势。基于文化自信视角与碛口古村镇文化旅游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对策与路径。
(一)增强村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
树立文化自信是古村镇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基础。只有热爱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才能树立文化自信,自觉地去传承、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数百年来碛口古村镇的繁盛兴衰积淀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其民居建筑和原住民所保持的生活状态是碛口最具吸引力的文化资源。古村镇中的原住民本身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应当成为保护传统文化的核心力量。一是要借助宣传教育、举办传统节庆活动、建立乡规民约、重温家训家风等多种方式和手段,唤醒碛口古村镇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提升他们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传统文化成为古村镇原住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碛口古村镇旅游开发过程中,要融合伞头秧歌、大唢呐、道情戏等优秀传统文化,做到保护与开发并重,传承与融合并举,提升古村镇文化的凝聚力,强化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营造良好的旅游氛围。通过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提高旅游产品的品位和内涵,为游客提供更深层次的古村镇文化旅游体验,使当地人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文化自信,从而也为古村镇文化旅游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打造碛口知名文化旅游品牌
坚持以保护优先、适度开发为原则,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有效促进古村镇遗产的保护更新,促进传统文化、传统手工业的复兴与发展,同时促进古村镇主体“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与强化。一是合理保护碛口古商铺、庙宇、民居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效活化民间传统民俗、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和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工程,建设省级碛口文化生态保护区。二是积极对接全省黄河板块旅游发展,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快融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三是以建设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以碛口古镇为中心,整合西湾村、李家山、寨则山和彩家庄等文化旅游资源,打造集古镇休闲、生态观光、养生度假、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区,让碛口成为驰骋全国的一张响亮名片。
(三)着力提升核心吸引力,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以深入推进碛口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为目标,加快建设“文化+旅游”新模式特色景区,坚持走市场化、产业化、差异化、精品化、品牌化的发展路子,加强文化旅游创新性转化、活态化展示、具象化传播,构建碛口古村镇景区的旅游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景区发展质量,扩大辐射影响。一是实施大碛口黄河古镇国际文化旅游区项目建设,系统性完善旅游设施配套,串联黄河奇湾、柳林明清街、九曲黄河阵、正觉寺、真武庙、黄河滩枣林文化旅游资源,统筹打造碛口成为吕梁和国家黄河文化旅游带标志性古镇文化旅游景区。二是开发碛口古镇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带动三交镇、林家坪,形成红色旅游与古镇复合型旅游区。三是以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吕梁段为纽带,以碛口古村镇为引爆点,改造利用传统古村落,推动创建一批“黄河人家”,大力发展以山水、窑洞民俗、特色物产为核心的乡村康养产业体系。
(四)强化对外宣传,扩大区域合作
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区域合作,是古村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之一。一是碛口古村镇要树立“引进来、走出去、同携手、共发展”的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思路,在摸清自身定位、突出地域特色、做好自身旅游资源宣传的同时,积极寻求与周边市县和秦晋蒙大区域旅游圈共同发展的机遇,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交流共享先进经验,通过区域旅游协作扩大客源市场,形成协同发展的战略布局。二是积极构建政府、媒体、企业“三位一体”的营销模式,整合各类宣传营销力量,大力运用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短平快”宣传推介,形成多形式、广覆盖、立体化的宣传叠加效应。三是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推介会,举办好碛口红枣旅游文化节,做强《如梦碛口》实景演艺,营造古村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将碛口打造为秦晋之地远近闻名的旅游古镇。
(五)积极引进专业人才,解决古村镇发展人才匮乏问题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抢抓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机遇,深入研究资金帮扶政策,把人才放在突出位置,为碛口古村镇文化价值重塑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打造一支专业人才队伍。一是以碛口古村镇村干部员工等为重点,结合乡村振兴和品牌创建,培训乡村旅游人才和村干部,培养一批乡村旅游一线骨干和带头人,同时,建立健全对古村镇村民的培养机制,提升村民素质,增强碛口古村镇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二是结合全省“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依托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吕梁学院、吕梁职业技术学院的学术资源和人才优势,继续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壮大碛口非遗传承队伍,加强对导游人员、各类旅游经营者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和服务质量。三是广泛吸纳社会专业人才,为碛口古村镇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凝聚多方力量。做好“筑巢引凤”工作,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与就业条件,以乡愁乡情为纽带,以薪酬收入为激励,留住与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主动投入到碛口古村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来。
作者:山西省文化旅游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王琳
【责任编辑:周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