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351-40675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sxscdbrmt@163.com
消费者维权工作站 0351-4067522
山西市场导报社主办
面向市场·关注民生
音色的地缘境域
发布时间: 2022-09-07 11:30:37    来源:本站

摘要:民间口传心授的奏乐、合乐传承方式,使得民间艺人对谱面的依赖性低,更加相信音乐存在的意义,降低了对谱本的依赖,更多体现出地缘对音色存在的影响,故而,本文以音乐实践的意义为出发点,以地缘、境域对音色存在的意义为中心展开论述,正是本文的核心所在。

关键词:音色;地缘;民间音乐;乐种

2021年19月28日,郭树荟教授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讲座——《音色的地缘境域》,笔者有幸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聆听此次讲座。郭树荟,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音乐形态学、音乐美学、传统音乐等领域。

中国传统乐种的形态和中国整个地缘环境以及周边文化都有着密切关系,本次讲座便是以乐种中产生的一些音色地缘境域为主来展开论述。讲座伊始,郭树荟教授向线上、线下的老师、同学们介绍了本次讲座的侧重点,具体而言,本次讲座分以下几个部分。

一、地缘关系下乐种音色的构成

袁静芳教授在《乐种学》中讲到“中国器乐乐种,在乐器组合的形态表现上,既有相对理性约束的固定方式,又有相对感性即兴表演的自由度,乐种、乐班的存在,以每件乐器的搭配凸显‘以乐会友’的地缘境域”。中国的地缘乐种主要体现在乐器的组合形态上,也表现出相对理性约束的固定方式,所谓“理性约束的固定方式”,其本质是以地缘为基础,在某个区域内有一些固定的班社组合,组合中也有固定成员,并且有他们固定的曲目及演奏风格,这也就造就了他们所谓的“理性约束的固定方式”。在现代的高校教育中,有稳定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及固定的乐谱和代表性曲目,如何使课堂教学这种相对固定的学习方式和实际考察所到看到的那些乐种,形成一种相互反哺的状态,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每件乐器的演奏法、音色选择、乐曲风格的把握等不同,它的地缘境域便表现出来乐种学内部的一种本质。为了更佳地表现出地缘境域对乐种的影响,郭树荟教授选择了几个有代表性的乐种。这几种代表性乐种虽然是非教科书式的,但无论学者研究还是乐种的形态都是相对稳定的。在这些稳定乐种的框架结构中进行二度创作——“即兴表演”是特别能表现乐手能力的一种形式,即在程式与非程式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规律。在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的谱面中,绝大多数都是单声旋律记谱,只有荣斋的《弦索十三套》严格记录了合奏谱。在单旋律的谱本下,乐班是如何完成乐曲的演奏,如何进行“中国式”的表达,是当下我们应该深入探究的领域。在乐器合奏中,每一件乐器都有不同的地位,会有一件或者两件主奏乐器。那么在单声旋律的谱本下,主奏乐器如何引导乐思的发展,音响效果如何达到完美,就非常考验艺术家再度创作的能力。杨立青教授在《管弦乐配器法》中讲到“在逾时千载的中国古代器乐组合中,通过极其丰富多彩的演奏技巧所‘透视’出来强烈的‘音色意识’,对于乐器性能的熟稔及对于乐器音响潜能的深度开掘,至今令人叹为观止”。即音色是中国自古以来一个非常强烈的单声旋律下自我引领和自我再创造的本质核心。

本次讲座郭树荟教授选取了六个乐种,分别是山西二人台牌子曲、河南大调板头曲、弦索十三套、福建南音、广东音乐、江南丝竹。这些乐种在区域上的分布:三个南方,三个北方。其中只有《弦索十三套》是早期被学界记谱,是范本的经典版本,其最重要的影响,即是民间合奏乐所尊崇的,即兴演奏是以节拍、节奏的相合,以板类的相合来展开演奏。除此之外,山西二人台牌子曲、河南大调板头曲,福建南音,广东音乐与江南丝竹现在都是非常成熟的乐种,无论是到实地去考察,还是聆听已经形成经典版本的曲目,都可以明确感受到,这些乐种中整体音响、音色的选择都与地域性密切相关。

二、具体乐种音色的形成与地缘的关系

(一)山西二人台牌子曲,它的音色选择便受到了山西风土人情的影响,带有浓重的山西地区的地域性特征,演奏快速的捏子板时,笛子“挑尖音、耍花字、忽断忽续”;四胡声部一字一弓,与笛子融成一体,有“填满腔”之说;扬琴用低领先度重音在强音位置上作烘托;四块瓦随腔花奏,音乐豪迈奔放,富有浓重的乡土气息。

以《万年欢》为例,《万年欢》属于北方吹打乐,源自于二人台牌子曲,由笛子、四胡、二胡、四块瓦、扬琴五种乐器合奏乐,属于板腔体结构,流行于内蒙古西部地区,整体带有粗狂豪放的音乐风格。该曲为降E宫C羽调式,旋律主干音12356,加入清角4和变宫7。牌子曲《万年欢》具有典型的二人台牌子曲“慢板、二流水、捏子板”的类板腔体结构,但又略有变化,形成了慢板、流水板、快板、捏子板、突慢五个板式。开头慢板与结尾突慢形成速度与旋律的呼应。中间分为三段“流水板、快板、捏子板”,每板后均有三个由核心音调发展而来的乐句,呈现逐句加花延长的特点。四块瓦是板腔体节拍特征变化的特征乐器,通过速度的变化进行情绪的转化;笛子音色活泼轻快,有一种质地不相容的明亮感,如同穿行其中的“鸟鸣声”,在合奏中起对比特点;四胡和二胡演奏主旋律,营造质地浓厚的低音,柔和,悠长,与笛子高音形成对比,让音乐低声部实现饱满,不至于呈现飘然的特点;扬琴快奏颗粒性强,声音清脆,起到旋律润色。

(二)河南大调板头曲,流行于河南中原地区,它的音色选择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地语言音调的影响,河南大调板头曲是根据原属于民间说唱音乐的河南曲子演唱前演奏的器乐曲逐渐衍生、发展形成独立的器乐合奏形式,称之为“板头曲”。在演奏中,筝、三弦作为主奏乐器,它和人声唱腔、板腔和曲牌的关联,即能感受到中原语言音调的诙谐,故而,在整个乐器合奏中,每件乐器是怎样相互融合的,润腔群是如何构成的,肢体或是音色、音响之间的影响,都与河南地区的方言语调有很大的关系。

以《打雁》为例,《打雁》广泛流传于河南中原地区,经过数代艺人的改编、丰富、润色逐渐成为河南板头曲中的经典曲目,在曹东扶先生的传谱中,运用了中指连剔数弦的指法,极大地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滑音是板头曲受地方方言影响的特殊音色之一,在合乐中三弦的滑音应数最自然的音色,但实际演奏中三弦的滑音是非常克制的,重点突出古筝的滑音,这也与曹东扶先生的改制有深刻联系。在合乐中,能够明显感受到演奏十八板时非常诙谐、幽默的颗粒音,这便是中国式乐种中合乐中音色的配合。在独奏中往往技术是最为重要的,但在合乐中尤其是只有单声旋律的谱式中,乐手的配合及深入乐种的听觉意识才是最关键的。《打雁》整曲为D宫系统,第一段慢板是整首曲子旋律变化的基础。第二段是中板,该旋律由第一段变化而来,第一句由前段第一句缩减而来,运用与其相同的音型进行换头合尾;最后一句是该乐段第一句的头部加花变奏,最后以古筝刮奏衔接第三段。第三段为快板,由三个乐句组成,该旋律将前两段已出现的十六分音符滑音旋律进行着重强调。

(三)福建南音的主奏乐器音色的表达是相对含蓄的,唱腔语言保留了泉州方言古语演唱,南音曲调,幽韵婉转、清平古朴,节奏平缓。并能在三件乐器均为主奏乐器的情况下,乐器之间可以相互控制、相互留白、相互传达。

以《梅花操》为例,《梅花操》中的主奏乐器有洞箫、二弦、琵琶和三弦,洞箫的音色柔和、典雅。低音区发音深沉,弱奏很有特色。中音区音色圆润、优美。

(四)广东音乐既特别突出了高胡的音色音响,又能使高胡的音色很好地融合于其他四件乐器之中,引领的同时也能和其它四件乐器做交流,同时另外四件乐器也可为它的润腔系统做铺垫。广东音乐的记谱,一般都是单行谱,有些谱例还会特别注明每个乐器具体演奏句。广东音乐是上世纪20、30年代发展最快最好的乐种,甚至在其他区域内乐种、歌种、曲种是并驾齐驱的,但在广东地区,乐种是高于歌种、曲种的。在合乐中,高胡的音色虽然突出,但却很少单独演奏,一定是在一个组合状态下呈现,或者是固定的表达方式。

(五)江南丝竹主要由二胡、扬琴、琵琶、笛等丝竹类乐器组合而成,并且这些乐器在合奏中主次地位微弱,都可作为主奏乐器,而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某一乐器作为单声旋律所引导是其他几件乐器的配合,在整个演奏的过程中,无论是观众还是乐手,听觉都占了很重要的比例。

总体来看,丝竹乐音乐线条的轮廓感是非常强的,虽然丝竹乐的乐句、乐汇的划分是非常连贯的,但是在合乐的过程中,通过板式的变化、通过曲牌之间的衔接,它的中体轮廓还是非常清晰的。这是中国式音乐审美的设计,即在一定的界限、限制之下,不断由内向外的设计、变化,例如郭树荟教授在讲座中提到的,歌种里的即兴编创或者唱腔的设计,便是中国式单声旋律发展非常有标示性的传统。丝竹乐在音色、音量、技法上的选择上面,丝竹乐所独具的这种清、细、雅的这种风格特点,在音乐肢体或者乐汇都形成了极其简单又典型的乐汇,能够把音色体现出地域的声音记忆,是整体自然环境的生态,包括个体,包括群体共同在这个乐汇之中进行一个典型化的表达。

三、音色与地缘的天然联系

李吉提教授在《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中讲:“中国音乐的音色在旋律结构中的作用,突出表现在通过演奏、演唱过程中所采用的不同技法和不同音色处理,是原来主要通过二维空间‘平面展示’的单一现行旋律,变成五光十色,时而色泽鲜明,时而含蓄朦胧的样式,这些丰富的变换,有时还使旋律的陈述变成了合适在三维空间运动的、包括有‘前后摆动’在内的‘立体空间运动’。”在这种空间运动中,音色音响的运动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无论是技巧还是音色的形成都受地缘的影响。音乐形态研究是乐种研究中重要的技术手段,如果离开技术手段而空谈文化背景,那一定是有缺失的。在初步了解到某一乐种的节奏节拍、调式调性等基本框架时,是作曲家根据一定的作曲规则创作而来,那么音色的形成一定与当地的审美趣味、文化背景、方言以及领班乐人长期遵守的中国乐种音色的历史观念相关,故而,这便是本次讲座的核心主题,“合乐音色存在的意义与地缘有天然的联系”。

参考文献:

[1]贾德义.山西二人台唱腔牌曲全编:北岳文艺出版社,2006年:117-171.

[2]102南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引用日期:2015-03-10.

[3]梁颢.中国民族音乐之精髓与神韵的诠释——评《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J].新闻战线,2018(22):179.

[4]袁静芳.乐种学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音乐学,2018(04):52-62.

马睿妍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李佩瑶】

0.24757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