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振兴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而教育精准扶贫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措施之一。通过实地走访和问卷星调查大同市的部分农村和脱贫地区,调查内容主要涉及贫困家庭的教育和经济情况、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情况、部分农村和脱贫地区小学和中学教育发展情况等,调查显示教育精准扶贫已取得阶段性成效。经过调查教育精准扶贫成效后续情况,得出以下结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为必然选择;探索多途径多主体的高质量教育精准扶贫路径成为重要任务;扶知,扶智和扶志仍是当前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乡村振兴;教育精准扶贫;调查
针对山西省于2022年重点高校招生继续面向农村和脱贫地区实施专项计划的36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2个省级脱贫县,4个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1]中的大同地区进行走访和问卷星调查。这些地区多是我省贫困和较为贫困的地方,是省重点帮扶的地区,通过政策上给予的倾斜成为教育精准脱贫成效的重要一环。
此次调研共收回问卷765份,其中有效问卷700份,有效问卷率为91.50%。调查内容主要涉及贫困家庭的教育和经济情况、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情况、部分农村和脱贫地区地区小学和中学教育发展情况等。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研究中收回的有效问卷共700份,其中女性人数560人,占比80%;男性人数140人,占比20%。在所有调查中,家庭人口在2人及以下的占6.71%;在3人的占24.29%;在4人的占47.29%;在5人及以上的占21.71%。
二、相对贫困家庭的教育和经济情况
通过对部分农村和脱贫地区家庭劳动力和家庭收入来源的交叉分析发现,部分农村和脱贫地区家庭的劳动力人口普遍集中在1-2个劳动力(85.86%),结合家庭收入来源情况所得,其中大多数家庭收入以外出打工(228人)、务农收入(181人)和当地务工(158人)为主。这反映出当前部分农村和脱贫地区的家庭收入以务工务农为主。见表1。
表1 部分农村和脱贫地区家庭劳动力和家庭收入来源的交叉分析表
|
务农收入 |
当地务工收入 |
养殖收入 |
做生意 |
外出打工 |
企事业单位上班 |
小计 |
无 |
8(42.11%) |
3(15.79%) |
0(0.00%) |
0(0.00%) |
3(15.79%) |
5(26.32%) |
19 |
1人 |
90(28.30%) |
66(20.75%) |
5(1.57%) |
13(4.09%) |
130(40.88%) |
14(4.40%) |
318 |
2人 |
65(22.97%) |
73(25.80%) |
4(1.41%) |
31(10.95%) |
69(24.38%) |
41(14.49%) |
283 |
3人 |
12(20.69%) |
14(24.14%) |
1(1.72%) |
3(5.17%) |
18(31.03%) |
10(17.24%) |
58 |
4人及以上 |
6(27.27%) |
2(9.09%) |
1(4.55%) |
2(9.09%) |
8(36.36%) |
3(13.64%) |
22 |
通过对部分农村和脱贫地区家庭收入水平和对于收入影响因素的交叉分析中发现,被调查家庭收入基本上以出卖劳动力为主,所以导致收入水平较低。大多数人的选择都是自身能力发展不足,导致自己收入水平低下,只能从事一些没有或是较少的技术含量水平的工作。见表2。
表2 部分农村和脱贫地区家庭收入水平和对于收入影响因素的交叉分析
|
自然环境较差,例如耕地少、交通不便利等 |
自身发展能力不足,例如文化水平、技术水平低 |
市场环境的迅速变化 |
领导干部没有尽到责任 |
小计 |
1万元以下 |
76(56.30%) |
106(78.52%) |
57(42.22%) |
36(26.67%) |
135 |
1-3万元 |
155(51.67%) |
260(86.67%) |
175(58.33%) |
67(22.33%) |
300 |
3-5万元 |
78(46.15%) |
150(88.76%) |
98(57.99%) |
32(18.93%) |
169 |
5-7万元 |
47(48.96%) |
86(89.58%) |
66(68.75%) |
21(21.88%) |
96 |
不管在何等收入水平,对于部分农村和脱贫地区的家庭的收入影响因素中都以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的原因远超其他原因,同时发现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环境的迅速变化,此因素对于收入影响的水平在不断的提高。见图1。
图1 部分农村和脱贫地区家庭收入水平和对于收入影响因素的交叉分析图
在贫困家庭的教育情况中,97%的人认为教育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造成了影响,同时有68.57%的人认为教育对自己人生影响非常大。见图2。
图2:您认为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对自己的人生影响有多大
图3:您认为子女受教育程度对子女今后生活影响
仅有1%的人认为子女受教育程度对子女今后生活没有影响。这反映出对于下一代的教育而言,脱贫家长更加地重视,同时愿意付出更多的精力和物质来提高孩子的受教育水平和受教育方式,甚至在部分农村和脱贫地区,大多数家长仍然将受教育当作实现人生跨越和生活水平提高的最重要的途径[2]。见图3。
三、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成效情况
(一)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了解情况
在问卷调查中有关于“您了解当前国家关于教育精准扶贫的政策吗?”,调查显示:29.71%(208人)表示不太了解,38.29%(268人)表示一般了解,25.29%(177人)表示比较了解,仅有6.71%(47人)表示非常了解。部分农村和脱贫地区的群众对于教育精准扶贫的政策非常了解的人数占比较少,同时大多数人对于教育精准扶贫的政策只是在模棱两可之间,只是知道有教育精准扶贫的政策。对于国家政策的公示情况而言,大多数都是停留在公示栏,并没有真正深入地了解,甚至有的公示栏位于村委会,村民居住分布情况由于比较分散,无法使公示较快、有效、精准的传播至每一个村民,以至于村民不太清楚具体的政策实施情况和实施内容。见图4。
图4:您了解当前国家关于教育精准扶贫的政策吗?
(二)教育精准扶贫实施成效情况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关于“您认为当前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有没有该帮扶而没有帮扶的现象?”,调查显示:当前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47.71%的人认为有该帮扶而没有帮扶的现象,34.57%的人认为不确定有该帮扶而没有帮扶的现象,仅17.71%的人认为没有该帮扶而没有帮扶的现象。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关于“您觉得政府当前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给农村贫困群体带来的帮助如何?”,调查显示:当前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47.14%的人认为带来的帮助一般,44.29%的人认为带来的帮助非常大,仅8.57%的人认为带来的帮助很小。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关于“您认为当前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和教育精准扶贫资金使用是否合理?”,调查显示:当前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和教育精准扶贫资金使用中54.71%的人认为一般,38.86%的人认为合理,仅6.43%的人认为不合理。见表3。
表3 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成效情况表
问 题 |
人数 |
占 比 |
|
您认为当前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有没有该帮扶而没有帮扶的现象? |
|
|
|
|
有 |
334 |
47.71% |
|
没有 |
124 |
17.71% |
|
不确定 |
242 |
34.57% |
您觉得政府当前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给农村贫困群体带来的帮助如何? |
|
|
|
|
非常大 |
310 |
44.29% |
|
一般 |
330 |
47.14% |
|
很小 |
60 |
8.57% |
您认为当前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和教育精准扶贫资金使用是否合理? |
|
|
|
|
合理 |
272 |
38.86% |
|
一般 |
383 |
54.71% |
|
不合理 |
45 |
6.43% |
在扶贫过程中精准的识别扶贫对象是非常重要的任务。而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在之前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完满地做到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至少是与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距离。这些在贫困家庭或是部分农村和脱贫地区群众的心中已经形成了刻板印象,难以消除。即使是后期实行动态的贫困数据库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精准识别扶贫对象,但是由于部分农村和脱贫地区自然环境或者是居住村落过于分散等多重原因导致精准化的贫困库所需要的工作量过于大,不能做到及时有效的更新以及甄别出贫困人口[3]。以致于教育精准扶贫不能完全精准地帮扶到该帮扶的对象。教育精准扶贫是长期脱贫致富的一项根本措施,带来的脱贫致富的效果是长期的、久远的,但也注定难以预防由于自然灾害如旱灾涝灾、因病因残、因产业发展不顺利等对于贫困群众尤其是以务农收入为主的贫困群众的及时救助[4]。
(三)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主体情况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关于“您认为当前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除政府外,企业社会团体和有关社会组织的参与度如何?”,调查显示:63%的人认为参与度一般,23%的人认为参与度比较高,14%的人认为参与度不高。见图5。
图5 您认为当前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除政府外,企业社会团体和有关社会组织的参与度如何?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关于“您是否接受过政府或职教中心组织的职业能力、种植技术、创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调查显示:61%的人没有接受过培训,22.43%的人偶尔接受过培训,14.29%接受过很少的几次培训,仅2.29%的人经常接受培训。见图6。
图6 您是否接受过政府或职教中心组织的职业能力、种植技术、创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关于“您是否有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脱贫的想法”,调查显示:94%的人认为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脱贫的想法,6%的人认为没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脱贫的想法。见图7。
图7 您是否有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脱贫的想法
部分农村和脱贫地区的群众,对于脱贫致富有着一定的想法,同时也想通过自身努力来实现脱贫致富。然而对于部分农村和脱贫地区的群众而言实现致富的手段较少,大多数都是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得较少的收入。通过调查得知部分农村和脱贫地区群众思想观念比较保守落后,对于政府或者职教中心的培训给人们带来发展促进的作用,存在着对于其培训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不高,没有充分意识到培训能给自己带来深远的影响,且在农忙时期存在着时间上的冲突。目前教育扶贫工作主要是自上而下以政府为主导的方式进行,社会力量参与度与群众期盼仍有一定距离。仅仅依靠政府来实现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而言覆盖面小,时效弱[5]。需要企业、公益组织和学校等多元社会化主体参与到教育精准扶贫的过程中,甚至可以通过以教代工、培训上岗等多途径。既促进部分农村和脱贫地区的群众提高自身发展教育能力(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收入水平,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
(四)教育精准扶贫监管工作情况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关于“您认为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监管如何?”,调查显示:55.57%的人认为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监管效果一般,38%的人认为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监管有效果,6.43%的人认为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监管没有效果。见图8。
图8 您认为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监管如何
随着国家对于纪律检查和监督工作的重视,逐渐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干部利用职权之便或是依靠裙带关系获利的情况有所减少,真正的帮扶到急需帮扶的贫困群众。但是在工作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政策、信息公开透明,向社会和群众说明工作和政策的情况,真正的做到政策深入人心,让群众体会到党和政府的良苦用心,做到党群一心,共同建设幸福家园。
四、部分农村和脱贫地区小学和中学教育发展情况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关于“您认为当前教育资源与教育投入分配是否均衡”,调查显示:57%的人认为分配比较均衡,25%的人认为分配很不均衡,18%认为分配均衡。见图9。
图9 您认为当前教育资源与教育投入分配是否均衡
关于“您认为乡村学校基础设施如何?”,调查显示:64.86%的人认为乡村学校基础设施一般,23.29%的人认为认为乡村学校基础设施比较好,11.86%的人认为乡村学校基础设施不好;关于“您认为孩子所读学校的教学设备如何?”,调查显示:58.71%的人认为乡村学校基础设施一般,38.71%的人认为乡村学校基础设施比较好,2.57%的人认为乡村学校基础设施不好;关于“您认为当前乡村学校师资力量如何?”调查显示::63.71%的人认为乡村学校基础设施一般,27.71%的人认为乡村学校基础设施比较好,8.57%的人认为乡村学校基础设施不好。见图10。
图10 乡村学校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情况
无论是从基础设施、师资力量还是教学设备而言,大多数群众的观念认为以一般为主。这充分说明了部分农村和脱贫地区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师资力量与教学设备等已经不满足当前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或者是落后于人们的需求[6]。尤其表现在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上的需求更加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对于部分农村和脱贫地区的乡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基础设施作出更大的调整和政策的支持。通过对部分农村和脱贫地区实地走访调查,乡镇学校大部分配备操场和篮球场以及部分室内运动场地和图书馆,但是对学生开放次数仅限于课程要求或者是应付上级检查,难以真正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难以真正地发挥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上。而且无论从数量、质量还是使用情况上均与城镇学校存在一定差别,同时还发现在部分乡镇出现了乡村学校空心化办学,即学生数量过少。留守在乡村学校的学生大部分为留守儿童或者学业成绩普遍为中等偏下的学生。部分有能力的家长已将孩子转学至师资力量和基础设施雄厚的县级或者市级的学校。同时发现,部分贫困县确实存在办学两极化的差异。贫困县中的头部学校存在着较高的升学率,而头部学校基本集中在县城。对于经济发展较好的部分乡镇虽然保持着一定的升学率,但是还是难以获得优质生源。
五、对策建议
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之际,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在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之际,对于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遗留问题仍是我们值得重视的地方,解决这些问题方能使我们真正的助力乡村振兴,共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美丽、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政府角度来说,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受教育机会已经不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当下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受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如何实现优质均衡化发展成为中国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导向。如何缩小县域、市域、省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差距成为政府的主要问题。
从严禁设置重点学校、重点班等政策来看,对于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的差距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目前还无法真正做到优质均衡。政府还需进一步探索相关政策方针。从途径而言,无论是从鼓励集团化办学、重新规划区域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还是鼓励特色化办学等都是政府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在此过程中要以“优质”和“均衡”为核心诉求的双维旨向,不断关注教育发展质量,最终通过达到底线标准加特色发展,低中高梯度整体推进的方式来实现优质均衡化发展[7]。
调查数据显示,不确定帮扶是否准确,不确定是否有帮扶遗漏发生的人数比重较大,表明在政策宣传上还不是完全到位,部分农村和脱贫地区群众对于扶贫政策不了解,无法有效确定扶贫政策帮扶的范围以及应该享有的政策。从长远考虑,政府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针对于扶贫政策要有所改进,同时对于其他政策也要积极的做到有的放矢。
建立完善的宣传机制,牢牢把握以新媒体为中心的宣传手段,通过中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政策宣传到位。同时考虑到部分农村和脱贫地区存在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情况也要把握好传统宣传手段:通过村委会、印发宣传、帮扶干部对家中有适龄学生的贫困户进行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宣讲等方式,让村民对于扶贫政策有着明确的了解,从而能够知晓自身应该享受什么样的政策,是否已经享受。同时对于贫困户,将帮扶责任人作为农户与政策制定机关之间的有效桥梁,既可使政府得到群众的反馈,同时也让政府的政策可以下到基层。
从社会角度而言,参与主体应该不断的广泛化。政府主体作为扶贫的主要主体,则是起到兜底和保障的作用。而且政府起到的作用均是以学校为主要阵地,对象主要以学生为主,起到的作用以“扶志”和“扶智”为主要作用。通过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不断鼓励学生要走出乡村,要认识更广阔世界。同时政府提供了一定政策上的便利使得部分农村和脱贫地区的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而这些措施都是考虑到长远目标,都是在消除贫困的根本症状,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措施[8]。
将技术型企业引入到部分农村和脱贫地区,实现产业脱贫。在技术型企业和职业技校进行培训时实现以教代工等多途径地鼓励在家务工人员、失业人员再就业。“企业与教育机构联动,‘招生招工同步,毕业就业同频,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教育扶贫模式,为更多大型企业以‘扶智’为抓手,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9]”同时通过企业不断的扩大部分农村和脱贫地区群众对于培训的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充分认识到教育不仅可以改变下一代的命运,同时也可以改变自己命运,为乡村振兴注入有生力量。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教育精准扶贫的另一大主体高校则是应该被重点关注的对象和群体。高校既拥有着高端的知识分子,同时也拥有着潜在的消费群体。无论是从教育扶贫、产业扶贫,还是从消费扶贫都拥有着一定的潜能。对于部分农村和脱贫地区的基础教育而言,无论是学校派出挂职锻炼,交换培养等多种措施均能提高部分农村和脱贫地区师资力量,使部分农村和脱贫地区基础教育得到较大发展。同时更加优化高校与政府社会之间的联动机制,优化高校教育扶贫的保障机制形成具有特色的教育扶贫通道和途径。
从个人主体而言,依靠政府、依靠社会群体终究是依靠外力,部分农村和脱贫地区人民终究要依靠自己双手勤劳致富,实现乡村振兴。但是途径不限于外出务工,更多的要从其他乡镇、优势地区成功案例吸取经验,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就本地实际情况发展特色产业,努力打造“一村一品”的示范村镇。从根本上改变依靠别人“输血”到自身“造血”的过程。部分农村和脱贫地区人民更要有敢为人先的精神,要实干、真干和敢干,才能真正地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战略目标[10]。
参考文献
[1] 山西招生考试管理中心.山西省专项计划实施区域县名单[EB/DL].(2022-03-25)[2022-7-16].http://www.sxkszx.cn//news/2022325/n7792115412.html
[2] 高麦玲,蔡胜男.后疫情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影响因素[J].继续教育研究,2022(06):69-73.
[3]陈杰,朱红根,翁辰.精准扶贫政策与农村相对贫困——基于贫困村与建档立卡的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5):39-51.
[4]蔡磊.可持续视角下集中连片特困区各类贫困人口返贫风险研究[D].塔里木:塔里木大学,2020.
[5]张增辉.河南省鲁山县教育扶贫问题及对策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9.
[6]李仲林.教育扶贫背景下农村学校美术教育面临的困惑与对策[J].农家参谋,2022(08):174-176.
[7]杨清溪,柳海民.优质均衡:中国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路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6):89-96.
[8]熊礼杭,李杰,唐明川.高校教育扶贫的实践路径刍探[J].成才之路,2021(13):12-13.
[9]李芳菲.企业参与教育扶贫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考[J].公关世界,2021(24):16-17.
[10]李永春.扶知、扶智、扶志:新时期教育扶贫的三重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13):28-32.
张利钧 于浩 张雅荣 张慧珍
作者简介:张利钧,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于浩,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在读本科生;张雅荣,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在读本科生;张慧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大同市科技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2019192)
【责任编辑 王大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