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351-40675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sxscdbrmt@163.com
消费者维权工作站 0351-4067522
山西市场导报社主办
面向市场·关注民生
多媒体对话蒋殊:畅谈《红星杨》的精神底色
发布时间: 2022-05-19 10:24:00    来源:本站

不久前,《红星杨》作者蒋殊接受了长江文艺出版社等多家媒体群访,畅谈了《红星杨》的精神底色。现将主要对话列出,以便更多的读者了解这本书。

媒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作为新时代的儿童文学作家,请谈谈这本书的创作意图?

蒋殊:首先,我是刚刚涉足儿童文学领域的,之前主要创作散文与报告文学。因长江文艺出版社首席编辑陈彦玲的引领与信任,加入儿童文学创作这个行列。这是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领域,更是一个需要童心的领域。选择了为儿童书写,就要担当起相应的责任与使命,把优秀的作品送给孩子们。

这本书的创作意图,第一是想告诉孩子们,在遥远的太行山中,有一种杨树,叫红星杨,它不仅仅是一种树,更是一种象征,一种精神。第二想给今天的孩子们讲一个于他们而言比较古老的故事,书中四位主人公的年龄,应该是今天孩子们曾祖父那一代吧,我想让他们懂得,面对突如其来的恶劣环境时,少年肩上应该有一种怎样的责任。

 

媒体:红星杨作为小说书名和文眼,在您心中有着怎样的形象和意义?作品中的红星杨为什么定位七棵,寓意在哪里?

蒋殊:从小,我就知道我的家乡生长有一棵红星杨,是朱德总司令亲手栽下的。我的家乡在山西长治武乡县,是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之所以叫红星杨,就是掰开每一根枝条,剖面都能看到一个清晰的五角星。少年时期,尽管我并没有亲眼到现场见证这棵树,却在心中种下了一棵红星杨,因为当时大人们每每提到红星杨,氛围就变得神圣起来,就会与八路军、共产党联系在一起。所有人心中,那就是一个神奇的存在。红星杨的内核里隐藏着神秘的五角星,那可是当初红军帽上闪亮的帽徽呀。因此当我多年后在离我家乡不远的另一个老区沁源县亲眼见到红星杨时,就觉得使命到了,那就是把红星杨讲述给更多的孩子们,我希望读过《红星杨》的孩子,能像红星杨一样挺拔,一样有风骨。

作品中将红星杨定位为七棵,而且连起来是北斗七星的形状,除了迎合作品整体的玄幻色彩,更多的也是突出红星杨在人们心中的引领与定位作用。

 

媒体:之前的介绍也看到了,《红星杨》是一部带着玄幻色彩的小说,比如书的开篇就是一场带有神秘色彩的大风,当然不止这一场风。您是如何体现玄幻氛围的,用意又在哪里?

蒋殊: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红星杨就是一种神秘的树,不然里面怎么能出现五角星呢?因此整体是不适合规规矩矩书写的,那么就让故事在真真假假中展开吧。作品中的玄幻元素,开篇由这场风拉开帷幕,之后还有不少细节,比如说当王小麦被日本人扔下沟的一瞬,家中留贝娘手中的刀突然就飞了出去;比如四个孩子,突然就出现在杨林沟……更多的玄幻,是留贝爷爷的一系列举止言行,他一直说的“变天了”“要换天地”,他又从史书里搬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在整个杨林村上空营造出神秘莫测的氛围。融入这些玄幻元素,当然第一是为了好看。重要的是这些玄幻色彩元素的融入,与本就具有玄幻色彩的红星杨便有了一致的调性。

 

媒体:刚才说到留贝爷爷,这样一个人物,有些神秘,他肯定不是中共党员,又不是八路军,但他在作品中非常重要,留贝爷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定位存在?

蒋殊:确实,留贝爷爷是作品中必不可少的一个人物,他是联系少年、共产党、八路军与村民的纽带。在村中,只有他是读过一些书的,也只有他与这几个群体沟通是无障碍的。他相信书中讲的知识,更有一些见识,再加上对先祖前来杨林村落脚的知情,让他成为村中的灵魂人物。村民之后对红星杨由疑惑到坚信,全部来源于对留贝爷爷的信任。他本不是一个信仰共产党的人,但是红星杨的出现,红军帽的出现,七棵红星杨的北斗形状,竟然全部吻合了他之前所看书中的预兆,比如“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比如“大楚兴,陈胜王”。他相信红星杨的出现是一种预兆,那就是日本人必败,共产党必胜。再加上杨家将精神深入骨髓,他必然成为红星杨与杨林村坚定的捍卫者。而在他的带动下,杨林村的村民也必定加入到保卫红星杨的大军中来。

他的存在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他不仅要用智慧留下杨留贝这个杨林村的后代,还在与留贝与小麦的游戏中,最终留住了红星杨这一宝贵的树种。

 

媒体:书中为什么设置四个少年?少年们对红星杨的态度有什么变化?红星杨对他们的意义有什么不一样吗?

蒋殊:书中的小主人公,最初想的是五个,后来又变成四个,也说不上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就觉得三个有点少,不能展示我想赋予的性格。五个,有点多吧?他们各自有自己的使命,杨留贝是主角,得活着,活到最后,并长大见证红星杨的重生。杨红叶得为红星杨而死,凄美地死;杨柳笛这个起初并不勇敢并不是特别有主意的小男孩,最后却带着他的狗狗白雪上演了一出最为悲壮的故事;而外来人王小麦,一方面是要给留贝一个伴儿,另一方面也是连接杨林村与外界的桥梁。

 

媒体:整部作品可以说是爱恨交织,一方面是孩子们处处有爱的行为,比如保护小鸟,埋葬大鸟;另一方面因为抗战为背景,所以要面对一场又一场的鲜血和牺牲,在孩子们眼前多次出现杀人和流血,您怎样处理好这些矛盾呢?

蒋殊:爱恨交织,这个词用的极好。前面说过,孩子们的举动处处透出爱,一路保护小鸟,保护喜鹊窝,保护羊群。然而不幸的是,他们生活在那样一个鲜血与伤痕的年代,并亲眼目睹了一个个死亡,一场场牺牲。书写这些场面时,我尽量唯美,柔和去处理,比如写到杨大路的死,我用了“两名日本兵站在杨大路身后。被爷爷死命将脑袋抱在怀里的留贝,却清晰地听到身后有骨头断裂的声音。当留贝用尽全力挣扎着扭身出来时,一股红色的液体向他射过来。一下就染红了天。”;写到杨红叶的死,我用了“甩着红头绳奔跑的红叶突然凌空飞起来。身穿大红色夹袄的红叶,一瞬间成了一朵火红火红的花。她扎了两根红头绳的辫子,像两股泼出去的红墨水,‘刷’地射向两棵杨树。树红了,红叶红了。”我又不想孩子们看到血腥。我希望,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和朋友,永远是高大的,即使是死的瞬间,也是美丽的。

 

媒体:儿童作品中很少出现戏曲,你这部作品中却有一条线,就是戏曲从头至尾贯穿着,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选取《两狼山》这一剧目?

蒋殊:确实,儿童文学很少出现戏曲,所以同样是作家、又深爱戏曲的我的好朋友王芳还专门就这些元素写了评论《红星杨中蕴含的传统因子》。小说中蕴含了戏曲,一是考虑到那样一个年代,那样一个小小的村庄,最重要的娱乐活动一定是戏曲。而且,戏曲不仅仅是一种娱乐,还有育人的作用。重要的是,村里人都是杨家将后人,怎能少了戏曲?《两郎山》,说的是宋朝年间,辽国侵犯中原,宋王差杨继业前往抗御。但最终被困两郎山上,杨继业不肯降敌,最后碰死在李陵碑下的故事。想来,这故事当初必定深深影响着杨林村民,尤其是留贝爷爷。当日本人最后在杨林村烧杀时,他一定想到杨继业的呐喊:“老夫六十三还当先行官,当年大战河东地,一刀劈了两郎山”,于是把自己化身为杨继业,奋起反击,以身护树。

不用说他们,我在创作过程中写到“有生之日责当尽,寸土怎能属他人!番王小丑何足论,一剑能当百万兵。”时,内心也是热血沸腾,恨不能一头扑向杨林沟,以生命担负起保护红星杨的责任。

 

媒体:真实生活中真有红星杨这样的树吗?为什么生长在特定的地方?

蒋殊:前面说了,当然是真的,树是小叶杨。目前为止我只在两个地方发现这种树,一个是八路军总部武乡,一个是太岳军区司令部沁源,都是抗战时期重要的两个地方。外形看,树就是普通的杨树,挺拔向上,肚子里却藏有神秘的五角星。至于为什么生长在这样两个独特的革命老区,至今无人能够解释。我想或许与《红星杨》这部小说中的故事一样,是冥冥之中一种缘分,也或许是一种预示,也说不定。

 

媒体:书中有没有什么值得读者特别关注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作品中的杨林村,只能看出是在太行山中,具体在哪里,您心目中有定位吗?

蒋殊:地域特色当然有,比如贯穿全文的上党梆子,比如坟头插柳,比如悄然流淌的浊漳河水。作品中没有准确到哪一个县,哪一个村,只说了是太行山中。但我心中还是有定位的,而且也有我家乡的细心读者已经从一些元素中发现了线索,杨林村其实就在生于我的家乡,就是浊漳河边。

 

媒体:这本书是您的第一本儿童文学类的小说,给孩子们写作,与您之前的创作有什么不同?

蒋殊:有很大的不同。之前我一直从事散文与报告文学写作。写小说本来就少,这又是第一部儿童小说,难度确实很大。非虚构创作的创作难度是创作前,需要大量走访、搜集丰富的素材,一旦进入创作,就是取舍、语言与结构的把控,具体人物与故事,是真实的,因此不需要考虑下一步走向。但小说是虚构的,写出来的故事与情节、细节是又必须是真实的,于是我从脑中充分调动多年来的积累,包括知识,包括生活,包括经验。但还是不够,比如这部作品中写到几类鸟,我就向一位懂鸟的朋友多次咨询。尽管这样,还是有难度。儿童语言与成人又不同,如何才能抓住孩子们的心?写作中,我一度想象着,我在给一位少年讲述。创作前,我精心列出大纲,但创作过程中却发现大纲没用了,书中的人物走着走着就不听话了,他们不是跟着我走,而是带着我走,走向他们要去的目的地。尽管三易其稿,但这样的创作,既冒险,又刺激。

 

媒体: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作为作家,在这部作品中您怎样渗透育人理念,传承红色基因?

媒体:我不知道其他儿童文学作者在创作之前是不是有明确的育人思想,我觉得我并没有刻意要通过一部作品去育人。但是,我创作的所有作品,都是积极的,向上的,阳光的,温暖的,只要这些元素存在,那么一定是对孩子有引导和教育作用的。当然,创作过程中我还是尽量想让孩子们从中学到一些知识,多学一些做人道理,比如小鸟的装死,在柳条上撒尿可以引导羊群等常识;比如埋葬大鸟、不打三春鸟这样的爱与温暖,比如严守秘密这样的信守承诺,比如营救羊与王加南过程中的不怕困难……这部作品的底色是红色,是一种精神与风骨,其中更蕴含着来自大自然的神秘知识,以及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我不希望孩子们一味接受西方元素,而丢掉中国传统。

 

媒体:方便透露下未来的创作重点和计划吗?

蒋殊:下一部作品,还是儿童小说与乡村有关。或许很温暖,很诗意,也很浪漫。



【责任编辑  王大元】

0.16670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