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忙着结案,有时候把相关文章和案例带回家,计划晚上再看看,试图寻找新的思路。每当躺在沙发上,翻开材料,看着看着就开始打哈欠了,进入不了状态。想起法学家王泽鉴先生所说:不要躺在床上读法律。确实如此!躺在床上,或者以其他随意的姿势,像阅读小说一样读法律,不仅是对法律的不尊重,恐怕也无法读出法律的味道。
有时候,我们讨厌形式,但仪式感的存在,不仅合乎理性,也一定有着独有的内涵和效果。读法律时,先应该洗个脸,再洗手,把桌面整理干净,把纸笔摆好,把书放好,泡一杯清茶,让心静下来。如明代文人李日华在《六研斋笔记三笔》中说:“洁一室,横榻陈几其中,炉香茗瓯,萧然不杂他物,但独坐凝想。”
不动笔墨,是不适合读法律的。法律是故事,也不仅仅是故事。从刑法的角度来看,关键的事实,关键的细节,往往决定着案件的定性,也决定着被告人的命运,所以必须静下心来,仔细地阅卷,认真地做好笔记,不放过一个疑点。从民法的角度来看,沿着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一步一步推导,我们需要画图,才能把法律关系理顺。当通过画图呈现出来的法律关系出现断裂或者杂乱,其中大概率存在影响判断的问题。我们在阅读时,还要伴随着法学的想象力,不断提出假设,再不断地求证。还要阅读教科书,查看概念、特征、联系、区别,以及运用中存在的误区与盲区。阅读法律条文,发现条文没有标明的内容以及填补的空间。还有案例解析,特别是截然相反的思路,其中隐含着怎样的法律思维和价值考量。我们还要在法律规范和事实之间,在抽象和具体之间,从逻辑上建立联系,从一个问题推导出另一个问题。再查看是否存在漏洞,能否形成闭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近十年来,我的包里一般交替带着两个笔记本,一个是阅读笔记,一个是问题集萃。三年来,已经发现1129个问题,目前已经解决了至少800个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在高手面前都不是问题,但在我面前,有些我确实弄不明白,都值得我认真对待。即使有一些已经有相对稳定的处理思路的问题,也会与时俱进,产生新的观点和思路,所以,对于法律人来说,除了亟需解决的问题,还有许多问题,正在匆匆赶来的路上。
——不要活在自己的观点里。
对于法律,我们还有那么多不知道,还有那么多在变化。读法律,越学越觉得自己无知。再也不敢狂妄,不敢炫耀,不敢自以为是。每一个带给我新思想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无论职业、尊卑、年龄。凡是能学到的东西,都归我所有,而不涉物权,何乐而不为呢。
读法律,就是读人生,也读人性。一部武侠小说里有一个片段:兄弟二人都是顶尖高手,哥哥技术高但善良,弟弟技术略低但偏恶。哥哥最后败了,他的师父说,你不是败在技术上,而是败在了心。他招招致命,你却招招留有余地。可见,人性之恶,往往没有底线。从事法律的人,从一个个血淋淋的案例里,读出了人性的残酷;从一个个利益纷争中,读出了人们如何在道德和利益冲突时不择手段。于是,我在想,心理医生经常自己要做心理辅导,法律人长期与恶为伍,内心里是否不受感染,始终保留人性之善?!我又想到《庄子》里讲到的一个故事,一个醉汉从快速行进的马车上滚落下来,只有轻微的皮外伤,而无大碍。一个头脑清醒的人,从快速行驶的马车上滚落下来,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伤亡事故。仔细一想,问题在于头脑清醒的人内心恐惧,往往容易受伤。所以引申认为,法律人应该保持清醒,保持勇敢,才能勇往直前。
我们的工作,既要惩罚,也要抚慰。有许多时刻,面临着平衡利益的艰难选择。此前,至少我是这样理解,先寻找法律关系,确定是非对错,然后再考虑适当平衡。后来,又读了梁慧星老师提出的利益衡量方法,即先下结论,后找法律规范或者先在内心做出公平的实质判断再为自己的实质判断寻找法律依据。这两种方法究竟孰为优劣,值得商榷,姑且不做评判。但是,最复杂的问题,用最简单的方法,最朴素的价值观,往往最能直接解决问题。我想,作为法律人,只要不昧着良心说话、昧着良心办事,应该能够保持基本的平衡。
读法律,伴随着一份份判决书里固定下来的恩恩怨怨。各色人等不时在脑海浮现。在利益面前,似乎许多人都在表演。忽然觉得皆可原谅。有的人一时迷失了方向,有的人也是不得已而为之,道德往往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有大致的方向。况且不可强加或者绑架,我们只有尽量守住自己的内心。
——但请足够相信。
作者单位:安徽省铜陵市中级人民法院
黄冬松
【责任编辑 王大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