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351-40675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sxscdbrmt@163.com
消费者维权工作站 0351-4067522
山西市场导报社主办
面向市场·关注民生
越霄山——北方小泰山
发布时间: 2022-05-17 09:52:59    来源:本站


越霄山,又名石崇山,坐落在太行山东麓,仙人村北面,面积1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311米,明清以来一直是山西盂县十景之一而名闻遐迩。

据碑文记载,古时山上有石寨,因战国时赵灭魏,横兵作乱,附近5村人跑上山顶山寨里躲避,追兵赶来云雾骤起,使百姓获救,以为神灵保佑,随即联合在山上建修庙宇,以感神恩。

越霄山极顶建的东岳天齐庙,供奉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最早为唐代建筑。配套以乐楼、钟鼓楼、碑林。历经元、明、清各代多次修葺,其木石结构造型古朴典雅,砖雕石刻惟妙惟肖。

山上保存有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书写的“仙人古寨”石碣一尊。山上有城墙包围,松柏苍翠,气候清凉,是观山避暑胜地。

有关越霄山的民间传说扑朔迷离,经久不衰。山腰有一溶洞名仙踪伏洞,传说有羊工进洞观看神仙弈棋而成仙的故事,仙人村因而得名。

每年农历四月十八为圣母生日庙会,以附近13村为领,覆盖方圆80多个村庄前来集会,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祀伴会等各种活动。届时商贾云集,游人如潮,热闹非凡。带动了当地和周边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

 

越霄传说

乾隆版《重修盂县志·仙释》记载:“仙人村父老传,昔时有经生负笈求馆,村人款留,日与群蒙占毕,居所晏笑如常,夜则不知所在。乡人伺其去,潜尾之,至一洞口,回顾曰:‘诸生福薄,缘尽此矣。’时明月皎洁,倏忽雷雨喷薄。次日寻其洞,遂迷”。

在越霄山半腰的龙宫凹,是一自然形成的溶洞。人可以从洞口进入,洞内跌宕起伏,深不可测,但闻水声潺潺。壁上常有壁虎、蜥蜴,顶部常有蝙蝠、蜘蛛之类动物。这个溶洞就是传说中羊工看仙人下棋的地方。至今洞口和马鞭岩的石头上还分别留有两枚清晰的足迹样凹陷。仙人洞前,建有五龙圣母庙,庙西有宋皇佑五年(1408)摩崖石佛两尊,线条清晰,形象逼真,并有摩崖石碑。就是盂县十景之一的“伏洞仙踪”。

 

越霄胜境

越霄山坐北面南尊威高耸,有泰山之庄严,南坡流水是阴山河拐弯从东向西倒流30里汇入由西向东的温河,北坡水则是黑砚水河的源头由西向东流入滹沱河。

相传秦王李世民兵伐洪州,路经仙人村,见越霄山云雾缭绕,气势不凡,遂挥笔书写“越霄胜境”牌匾,留在仙人村,但年长日久,原件已然失落。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村人杨玉银发起重修天齐庙。仿制“越霄胜境”碑碣一块,立于门首。

“崇隆竣绝”,形象地描述了越霄的山势。崇山峻岭,极言其高。但越霄却并非崇山峻岭中的一个山头,而是方圆几十里的开阔地中间突兀隆起一个莽莽苍苍的独立山头,山顶是百亩僧帽状的平顶。清光绪县志有“峰峦卒律,秀入云表,诸山莫京”的描述。

越霄山四季分明,春夏秋冬美景各有千秋,称作“胜境”并非溢美之词。春风徐来,万物复苏,天高云淡,鹅黄的小草嫩芽从石头缝里钻出,迎春花星星点点绽开,背坡的灌木丛充满绿意。一阵春雨洗浴,整个山坡,都是苍翠欲滴的浓绿,没来得及散尽的雾气像淡雅丝绸,一缕缕地缠在它的腰间,阳光把每片叶子上的雨滴,都变成了五彩的珍珠。雨过天晴,登高远眺,周边山岭,尽收眼底。

夏季草木繁盛,挺拔的松柏杨柳把山坡遮盖的阴凉只露出一块一块花花的阳光,圪狸哨猫钻来钻去,偶尔跳出一只灰色的野兔,知了此起彼伏吱吱嘎嘎叫个不停,稍不留神,脚底就蹿出绿白相间的菜花蛇,空气里弥漫着氤氲的草木香的湿气,万类生灵竞自由,好一派勃勃生机。

秋风飒飒,到收获的季节。越霄山既雄伟壮丽又有别于千山一律的刻板,有它独特的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的个性,阳坡嶙峋巉岩,背坡林木扶苏,植被覆盖。周边各村,炊烟袅袅,牛羊满山,丰收在望,一派田园牧歌式的世外桃园。

待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冬季,越霄更显出江山如此多娇的威严,山田一色,草树一色,纯洁得无瑕无斑,只有龙宫凹的仙人洞口才显出它的不同凡响,它也许接纳了野生的大小动物躲风避寒过冬。太阳一出,高耸入云的积雪掉落,才显出“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斑驳陆离。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越霄山成为县域之内的一座名山,山顶的一处道教场所一一天齐庙也使其山名声大噪。

大顺永昌元年(1644)村人发起重修奶奶庙。期间李自成义军从北京退至山西,路经仙人村适逢修庙义举,闯王便鼎力相助,感慨解囊,并赐“仙人古寨”石刻一块镶于门额,碑尾署“大顺永昌元年七月吉日立”。留下了李闯王在位期间珍贵的历史文物。

乾隆二十七年(1760)村人发起五村庙主出资出力,扩建奶奶庙。新建卷棚、重修乐楼,新铸大钟,又建东西二官洞,使庙宇焕然一新。从香火旺盛的1644年重建山门,到20世纪40年代是天齐庙庙香火最为旺盛的时期,时间长达300年。

庙宇在抗日战争中被毁,1995年群众又自发集资仿造旧制修复了主殿。

 

越霄民俗

山顶所建天齐庙,出自小说《封神演义》中姜子牙辅佐周武王伐纣故事。

天齐庙左殿供奉之神为《封神演义》中的黄飞虎。与其并列的右首圣母殿供奉着三尊塑像,中为碧霞元君,左为佩霞元君,右为紫霞元君,俗称三仙奶奶。

碧霞元君是泰山的精神象征,被人称为泰山奶奶。据称圣母庙供奉的主神就是碧霞元君,左右相陪的二妹佩霞元君去白土坡奶奶庙当了主神,三妹紫霞元君到井陉的苍岩山奶奶庙当了主神,农历四月十八都要来这里相聚叙旧。

越霄山的“圣母”庙会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举行。届时,山上和村里有两台大戏演出,赶庙会的人络绎不绝。

盂县东部地区,干旱少雨,十年九旱,土地贫脊。在靠天吃饭的旧社会,每年春种之后,乡民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向老天祈雨,盼望有场好雨能保证庄稼生长而获得好的收成,农历四月十八他们齐聚越霄山向圣母祈祷以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此相沿成习,逐步成了年年举行的盛大庙会。

 

越霄美誉

嘉靖版《盂县志》载:石城山,亦名越霄山,以其高险势入云霄,故名。越霄山不但是盂县东乡最高的自然地理标志,而且以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及“伏洞仙踪”成为了一座名山,千百年来受到世人的顶礼膜拜,文人墨客对此留下了许多赞誉之词。

明代邑人高岱《仙人伏洞》诗云:“磨溪铁杵已称针,虎伏龙降任啸吟,海外乾坤劳利复,壶中日月自升沉,溪头云锁迷踪品,洞口雨粘孕紫金。叶落空山虽远漫,瑶台有路可追寻。”

清代顺治四年(1647)进士,三晋文化名人武全文收在《旷观园文集》中的《仇犹山水记》称越霄山有尊威之像,他在《仇犹山中》诗称:“越霄崱屴连空起,细水潆回入抱来”。指越霄山高耸之态拔地连空。其诗《越霄山》云:“越霄烟外立孤清,耻傍人间逐利名,过眼凡夫浑不解,浪从伏洞觅仙人。”借越霄山的清高自誉,不傍凡夫追逐名利的廉洁品性。

清盂县知县蔡璜的《仙人伏洞》咏道:“仙客常游戏,千年志怪奇。几时重到此,北面愿相师。”

清盂县典史周永福在《仇犹十景诗》中这样描述仙人伏洞:“古洞人何在,年深碧藓封。丹炉与药灶,鸡犬说遗踪。”还有“登坛汾水曲,依仗越霄山。墟里自太白,仙人去不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越霄山的凛然正气、清明豪爽、博大胸怀、吐纳万物的品格,养育了越霄山的人群。仙人村地灵人杰、民风淳厚、孝老爱幼、乐善好施,蔚然成风。顺治二年(1645)冬,明末清初著名爱国学者、大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和医学家傅山来到仙人村,游览越霄胜境、伏洞仙踪,时值中午,饥肠辘辘。遇到一位李姓人家兄弟二人正在吃青菜饭,当他们得知来者是傅山后,觉得不能用菜饭招待贵客,就把家中仅有的一升黍子磨成面,一只鸡宰杀后招待了傅山。傅山感念仙人村人待客淳朴厚道,挥笔书写了“鸡黍高风”四字相赠,这家兄弟引以为荣,做成牌匾悬于门楣代代相传。

越霄山盛名已久,在今天也得到有识之士的认可和称道。阳泉市文联主席侯讵望在他的散文《越霄寻古》中写道:“站在山顶,眼界开阔,一眼望去,群山低首,村舍依稀,给人一种高接云霄、遗世独立的感觉。我登到山顶的时候,就曾经想起杜甫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的,就是这种感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杜甫登上泰山极顶《望岳》时的诗句,侯讵望登上越霄山无疑是有了登上泰山的感觉。

难怪,越霄山被人们称为北方的小泰山……

李晶明




【责任编辑   王大元】

0.22976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