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转暖,网购的春装到了夏天还没收到。”“网红服装店预售时间越来越长,好不容易等到发货时间,还可能会因为缺货被取消订单。”近期,关于网红店超长预售时间的话题在网络上引起了讨论。随着互联网电商的发展,一些拥有了大量粉丝的“网红”服装店开启了超长预售的模式,从预售七天到动辄一个月,越拖越长的预售时间让消费者叫苦不迭。“预售不告知”“预售期间商家取消订单”“超出预售时间发货”等现象备受诟病。“夏装到手已入秋,秋装到手已入冬”,这种现象早已违背了网购“方便”、“快捷”的初衷,无疑让电商失去了强有力的竞争优势。那么超长预售背后究竟藏着什么样的“套路”?
消费者:
超长预售期影响购物体验
消费者刘女士表示,自己有着多年的网购经历,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网购和预售好像成了标配,“最近气温回升,本来想买点漂亮衣服出去踏春游玩,结果一看喜欢的裙子都是预售,明明才4月中旬,店铺却要等到5月30日才能发货,想想还是放弃了。”
相比超长的等待时间,商家们在超长预售中的“骚操作”更让消费者们难以忍受:有的商家设置霸王条款,比如预售商品不予退换、预付款不退、对预售商品发货时间进行投诉以后将禁止下单……但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消费者却表示投诉无门,不知道这类行为是否合规合法,只能忍痛“背锅”。
商家:
库存压力较大不得不采用预售
在消费者吐槽难以忍受超长预售这种“精神折磨”的同时,网线另一端的商家也叫苦不迭。据报道,有商家表示,自己承受的库存压力较大,才不得不采用预售的方式。开女装店的李先生表示,商家往往比消费者还着急发货,主要是女装尤其冬装的货品成本、仓储及维护成本较高,一旦压货则涉及资金较大。“由于工厂有起订数量限制,我们不敢随便做货,只有在粉丝群预热后订单数据有了起色,才会上架、开始制作。”
“一般的电商卖家分为进货和做货两种,进货的店铺则货期跟着上游批发商走,自己无法左右,有时很难按照预计时间出货;而自己做货的商家,从面料选择到生产、出货的环节众多,一个环节出问题就可能增加好几天货期。”
专家:
电商平台应当尽快完善预售机制
事实上,预售行为本身对于商家和消费者来说应该是双赢的,消费者在预售中应当享受比现货更优惠的价格,同时也能一定程度上减少商家的货物积压的风险。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消费者非但没有享受到任何优惠,还承担了超长预售的所有弊端。
对此,市场监管部门和电商平台还应及时出手,通过细化制度安排、治理商家违规行为等方式,解决超长预售乱象。比如,对商品是否为预售、最晚发货时间等关键信息,应当要求商家在页面显著位置标注,不容随意更改、玩“文字游戏”。电商平台可以构建更科学的信用管理机制,将商家“任性”撤单、自行变更预售时间等行为纳入考量。一些平台对预售产品不予优先展示的规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商家对预售的“过度依赖症”。
面对直播等新型营销方式的冲击,商家想要跟上快节奏、避免过度压货的心态无可厚非。但是,更明智的经营思路应该是从自身做起,合理设置常规款与新品的比例,提升市场嗅觉和敏锐度,而不是把风险一股脑都推给消费者。一个可行的思路是,现在不少卖家都在运营自家的粉丝群,要测试顾客的喜好,完全可以将上架新品发到群里,请粉丝提意见、做选择,然后根据消费者反应调整生产、销售重点和规模。
专家认为,电商平台虽不是行政管理部门,但其对商家有管理的责任与义务,应当尽快完善预售机制,加强对预售商品的审核,对不符合要求的商品不予上架。同时,建立特定的监管制度,利用信用等级管理、黑名单等手段敦促商家尽快整改。(杨楠)
【责任编辑 王大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