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351-40675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sxscdbrmt@163.com
消费者维权工作站 0351-4067522
山西市场导报社主办
面向市场·关注民生
夯实“三农”工作 丰富小康内涵——访朔州市朔城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齐宏亮
发布时间: 2020-08-18 11:28:53    来源: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年。对做好“三农”工作有着特殊重要性,脱贫质量怎么样、小康成色如何,作为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今年以来,朔州市城区以转促新,提档升级,夯实抓细农业农村工作,现代农业取得长足发展,农村人居环境发生巨变,农民的生产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就此,本报记者专访朔州市朔城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齐宏亮。

记者:作为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朔州市城区是如何实现区域转型升级,实现产业振兴?

齐宏亮: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2020年以来,朔州市城区农业农村局立足区位优势,整合资源,革故鼎新,科学制定“1337”工作思路,在变局中谋新路,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一是药茶产业迈出新步伐。聚焦全省十大产业集群,积极推进朔州市城区枸杞芽茶产业发展,成为当前推动全区农业经济转型的新亮点。今年以来,全区依托“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吸收农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2000多人参与枸杞种植生产和加工销售,拓宽了农民增收的路径,成功带动当地贫困户增收70%。枸杞产业链条长,经济效益高,预计2020年可产药茶10吨,可实现产值1400万元。

药茶系列除枸杞芽茶之外,全区玫瑰花茶也在迅速崛起。依托千亩玫瑰种植基地,坚持“妆食同源”的理念,相关企业可实现玫瑰花年产值1万公斤,实现产值200多万元。不仅如此,玫瑰种植基地带动农户919户,实现户均增收4500元,解决就业岗位1500户,朵朵玫瑰成为小康路上的“致富花”。

二是特色有机旱作产业唱响致富歌。朔州市城区建立健全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积极创建有机旱作农业示范片,目前走出有机旱作农业的朔城实践。

幸福都是干出来的。近年来,神西村依托彩椒种植,已形成一道亮丽景观。目前,彩椒产业成为了神西村的产业标志,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该区的千亩水稻种植园区,实现了创收200余万元。朔城区神头镇绿嘉绿野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带动老百姓致富双赢为目标,采用“零投资种植+技术指导+稳价收购+效益分红”的服务链条,带动老百姓发展壮大水稻产业。桑干河畔稻花香,稻花香里说丰年。水稻种植实现了朔城区近50年以来水稻种植零突破。

小小圣女果,映红致富门。今年以来,朔城区加快实施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绿色农业促进项目,培育朔城区以圣女果生产为主导品种的设施农业绿色品牌,将绿色圣女果产业培育成朔城区重要农业产业、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战略产业。

目前,朔城区绿色圣女果产业总产值超过 8000 万元,较之前种植其他蔬菜,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增加 5000 元以上。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朔城区发展有机旱作农业走出当地特色,实现了主导产业明显、本土特色突出、经营模式成熟、带农增收致富的经济效益。

种养结合,畜牧业快速崛起。新型的种养模式成为农村经济的“重头戏”。近年来,朔城区坚持“以畜定草、草畜结合、以草促牧、以牧富民”的工作总思路,全区的畜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生猪突出、牛羊双驱”的生态畜牧经济格局,全区牧草种植面积达到11.5万亩,预计到2020年底,全区大畜饲养量达到8.8万头,全区畜牧业总收入达到16亿元,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4000元。

记者:在技术兴农,稳粮增收上,朔州市城区农业农村局又做了哪些富有成效的工作?

齐宏亮:洪范八政,食为政首。近年来,朔城区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走科技兴农之路,主推玉米及杂粮膜侧播种技术,掀起种植业领域的技术革命。去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5.3 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506元。

在膜侧播种技术重点推广中,全力推动玉米膜侧播种技术落地初见成效,预计全区可实现亩产增加 10%-20%,亩增效200元。

重点推广中,朔城区三农干部,躬身碧野,用脚力丈量农情,用心力感受民情,用全力服务农民,扎实开展农业生产服务工作。时隔3年,这项由省玉米研究所研发的种植技术,实现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朔城区由2017的一块试验田,到2020年推广至20万亩,覆盖全区12个农业乡镇152个村。在“山西省 2020 年玉米及杂粮膜侧播种技术现场观摩会”中,该技术得到了省市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并接受中宣部“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题采访。

记者:在实现农业农村生态振兴中,朔城区以村庄整洁、拆旧增绿、户厕改造、文明乡村为抓手,这一幅幅美丽乡村画卷朔城区又是如何展开的?

齐宏亮:朔城区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了朔城特色。以“三线引领、十村示范、百村整治”思路为主线,以拆违治乱为抓手,以文化传承为灵魂,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名片,实现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出全区的一幅幅美丽乡村画卷。

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政府的事,更是村民自己的事。朔城区农业农村部门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通过实地观摩,让村民变“旁观者”为“实施者”。以利民镇利民村为例,已初步画出了“一轴两馆三中心十园”的美丽蓝图。

拆除破房烂院是痛点,难点,更是突破点。今年以来,朔城区坚持以“拆违拆旧”为突破点,疏通思想堵点,拆除残垣断壁,拆除破房烂院,修复故居,围绕“以绿挤脏、以绿挤荒、以绿治乱”的思路,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不断改善辖区生态环境,全区各乡镇共新栽樟子松、金叶榆等各类树木计50000多株,让绿水青山成为朔城区不变的“底色”。不仅如此,全区通过建立村庄日常保洁制度,组建农村459人清扫保洁队伍,从而实现村庄环境保洁常态化。

小厕所,大民生。朔城区顺应民心,不搞“一刀切”,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变“要我改”为“我要改”。今年以来,朔城区初步形成“石城庄”“黄水河”“薛家店”三种适宜的改厕模式,目前已经在全区各乡镇全面铺开,正在紧锣密鼓推进。

笃定实干,小康可期。朔城区在抓实“三农”工作成效同时,正乘势而上,把握机遇,脚踏实地,接力赛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形成了五级书记一起抓,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的工作格局,用“三农”工作实效厚植小康底色,绘制了乡村全面振兴的美丽画卷。本报记者 阎建军



【责任编辑:周伟】

0.23419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