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帘架·玉堂安居
石雕壁心·渔樵耕读
王家大院对外开放19年来,先后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由此,其在保持大院特色的基础上实行再整合,从而形成晋商大院综览的大格局。目前静升古镇王家大院正积极申报国家5A级旅游景区,灵石县委、县人民政府也已将该工作提上日程,申报成功后,王家大院的人气将更为飚升。厚重的晋商文化底蕴,日趋成熟的旅游黄金线路,必将为山西旅游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跨越时空的建筑历史
从元皇庆年间(1312—1313年)王家始祖定居山西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算起来已有近700年的历史。明景泰间,伴随着家道中兴,王家大兴土木,自是常事,可以说,至少从明万历年间至清嘉庆十六年(1573—1811年)的二百多年间,王家的修建工程几乎没有间断,这从现在的各处院落可以看到。故所谓王家大院,绝不仅仅是一处,数百年来,静升王氏住宅由西向东,由低而高,逐渐发展,修建了“五巷五堡五祠堂”等庞大的建筑群,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已开放的为80000平方米,仅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就达45000平方米。
王氏家族的民居建筑群承继了我国西周时期(约前1122—前771年)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轴线分明,左右对称、封闭。历经明清两代发展,数百年努力,建成了以“龙”、“凤”、“龟”、“麟”、“虎”五瑞兽为意象的、具备了完整意义的古代城堡形态,雄踞静升古镇,有青龙升腾(恒贞堡)、凤凰翔舞(视履堡)、龟拉尧车(和义堡)、麟吐玉书(拱极堡)、虎卧西阕(崇宁堡)的美称。
700年,短暂而又漫长,浓缩了25万平方米的王家大院,也给晋商文化赋予了浓重的历史气息。王家大院“金堆玉砌”的建筑技术,又使静升古镇蕴含着睿智的灵气和强烈的美感。
这些姑且不说,单是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傅山先生途经此处就留下了“一径通幽山,居然城市间”的慨叹,清人梁崇龄留下了“距村十里许,北望市井,咫只仙凡”的无尽遐想。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人的掠影思绪情怀。
雄睨天下的文物遗存
岁月的流逝并没有让人们忘记王家大院,中国的对外开放使它成为新时代的宠儿。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王家大院焕发出新的生机,海内外的游人和专家学者纷至沓来,对于灵石县来说,古老的民居建筑群成为连接历史,雄踞三晋腹地的华夏民居第一宅,其丰富的旅游资源足以令人惊叹不已。
在王家大院所在的灵石县静升镇,既有绵山与汾水交汇的自然美景,也分布着众多的历史人文景观。有新石器时代遗址、有商代青铜器出土、有唐代资寿寺开放、有宋代抗金文书面世,有保存完好的天下少有乡村庙学———元代静升文庙。还有元代崇祀介子推的介庙石碑二通以及清代“万卷精华楼”的人文记载等;并有旌介遗址(新石器时代)、资寿寺(唐)、后土庙、晋祠(元)和王家大院(明清)五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氛围极浓,地上地下文物丰富。据史料载,静升早在唐宋间就是经济文化发达的区域,到明清时由于晋商的崛起而达到鼎盛,有称之为“九沟八堡十八巷,一条大街五里长”,“左文(文庙)右武(关帝庙)”的城市格局。形成独特、灿烂的晋商文化景观。
对照《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的标准,从中可以对照出王家大院的价值。首先,王家大院的建筑艺术和美学成就,代表了中国汉民族民居群落创造性的天才杰作;其次,王家大院的建筑技术、雕刻艺术和民居规划,全方位地见证了三千年间中国汉文化的演变和传播过程;第三,王家大院民居建筑,为已消逝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以及生命力依然旺盛的“家国同构”传统伦理文明提供了独特的见证;第四,王家大院高家崖堡和红门堡可作为中国明清时期木构建筑的杰出范例,展示中国明清木构建筑的艺术和技术特点;王家大院民居群落可作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群及其空间布局的杰出范例,展示典型的中心布局式景观设计特点;第五,王家大院以其严整而又灵活的布局,人与自然和谐结合而巧妙营构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施建的营造方式等,再加上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特色突出的晋商大院建筑体系;第六,王家大院将自然地貌和儒、道、佛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完美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建筑布局形式和规模等级上,都受到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和伦理观念的影响。从而成为一组独特的而富有生命力的建筑文化景观。走近王家大院,你会留连忘返,久久不肯离去,诚非虚言。
亟待整合的遗产特质
近几年来,以晋商大院为代表的“大宅门”旅游资源吸引着千千万万游客的心,慨因这些深宅大院在落成之日,便已具备了供游人参观的基本要素。主人在当初修建之时显然便有强烈的美感蕴含其内,并让别人看起来,都有其各自的特色而与众不同。
以王家大院为例,开放十年来,已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景区,享誉海内外,个中原因不外乎二,一是王家大院本身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二是在宣传上、市场开拓上抑或经营管理上有着自己的理念。
王家大院文化遗产具有三个方面的特质:
一是王家大院在中国民居建筑史上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拥有一个家族建造的宏伟气势,是中国北方汉民居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其建筑规模甚大,建筑布局富有特色,建筑结构兼融并蓄,形式多样,集官、商、民、儒四位于一体。整个建筑既注重了中国古代阴阳五行等学说,又体现了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的伦理道德礼制。同时将国内南北建筑结构,山地、平川的特点有机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四海罕见,独具特色。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北方汉民居建筑的总体面貌。
二是王家大院是最典型的中国晋商官商住宅文化的代表。是融历史、哲学、力学、美学为一体的建筑创作的杰作,充分体现了明清官式建筑的特点,并存在大量仅见于“王府”的建筑形制。王家大院多数院落是前院为木构架形制,后院为两层窑楼,底层为前檐穿廊的窑洞,二层为梁柱式木结构房屋,构成了典型合理的梁柱式木结构建筑与砖石窑洞式建筑相结合的建筑形式。所有装修雕饰都绚丽精致。穿廊结构上的斗拱、额坊、雀替、坊头等处的木刻及柱础石、墙基石等石刻,题材不一,做工极佳。主要建筑中的木构架多采用在主要木构件部分,再增加附属构件以增其稳定性。堡墙高筑,四门俱全,多进庭院的建筑,丰富了封闭的空间,增加了建筑的灵活性、艺术性,也增强了安全防范机能,变化多样的屋顶建筑天际线,给人以优美的韵律感。建筑气势恢弘,功能齐全,主院与侧院在建筑形制上有明显的区别。各院落通过各种造型不同的门相通,各类墙相隔形成院内套院,门内有门,亭台楼阁,各异其宜的格局。庭院、书院、绣楼、花院(园)、厨房、围窑院、场院成龙配套,是一处整体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杰作。
三是王家大院在中国美术史上地位杰出,是“三雕”艺术精品的宝库,这些精美的雕刻艺术对研究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至今仍产生着深刻影响。王家大院的木雕、砖雕、石雕题材繁多,内容丰富,集民俗民艺于一体,装饰于建筑的各个方位。既合理地起到了建筑结构的作用,又丰富了建筑装饰,同时也含蓄地寄托了美好的吉祥之意。可以说王家大院门门有匾额,院院有楹联,这些“三雕”构件充分表达了主人士大夫志向、情怀、修身养性的文化层次。创造出了一个很强的文化艺术氛围,达到足不出户而同样置身于山水自然情趣中的效果,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教育子孙领略到高品位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小品对研究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不难看出,王家大院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符合文化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标准,它得到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重视。
郑建华
【责任编辑:周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