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曝出的多起弄虚作假事件,为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蒙上了“阴影”。雾霾监测数据到底准不准?“随着技术和设备进步,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归国家,监测数据准确性在不断提高。”日前,在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与科技日报社联合召开的雾霾防治专家座谈会上,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介绍,我国已建成了全球最多的大气监测超级站。
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贺克斌说,地面站数据有被“修改”的可能性,但天上卫星实时传输的环境数据无法修改,可与地面站数据相互印证。目前,卫星环境遥感监测已在国内多领域应用。
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介绍,全国PM2.5监测网已建成,监测站在京津冀布局得更密集。
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李倩博士说:“我们建立了一个颗粒物遥感监测网络,分为卫星遥感和地基遥感两部分。卫星遥感是自上而下对颗粒物、灰雾等大气成分,污染过程进行监测;地基遥感激光雷达用得比较多,利用光学监测手段可看到污染层叠分布和污染输送。”“未来环境遥感监测发展方向还体现在广度、深度和精度上。”李倩说,广度指监测范围越来越大,之前仅在京津冀范围,现已扩展到周边七省市;深度指新卫星不断投入应用,在监测时间和频率上将有更大优势;而精度指随着遥感技术改进,遥感算法提高,反演精度也会提升。一般来说,城市布设点位越多、越密集,越能客观反映城市空气质量状况。
据《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 贺红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