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2016年的冬天,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不断来袭的雾霾。一时间雾霾话题,民生高度关注,政府更是想尽办法治霾,省委、省政府派出环境保护督导组对各市督察,各级环保部门展开的“铁腕治污行动”更是铁拳直击违法排污现象。种种措施都表现出了省委、省政府对治理环境污染的决心和信心。
如果说2017年的经济新信号,生态文明建设一定是全省经济工作中绕不过去的工作重点。
生态环保工作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我省地下有大面积采空区,地面有沉陷区、水土流失区,空中有畸形产业结构带来的高排放,加之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约束日益趋紧。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楼阳生省长在省十二届人大七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关切,坚持不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统筹抓好源头治理、过程治理、重点治理、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最终实现彻底治理,努力建设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的美丽家园!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如何发展的反思越来越深刻,对生态的重要性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不久前刚刚结束的省“两会”上,不少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都关注讨论了雾霾话题。
省人大代表汤俊权认为,大气污染涉及到方方面面,要深刻认识大气污染的严峻性,要有强烈的担当、强烈的责任意识;要不断增强大气污染防治的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和系统性。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减排,必须通过转型综改、创新驱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以清洁、低碳、循环为导向推动产业升级。
省政协委员陈力克表示,“治理雾霾的首要工作,应该重视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修复。”他认为,以现在局势来看,我省在雾霾的治理上已不能只停留在“治”,更需要“养”,养什么呢?养生态。他说,现在的生态失衡,一定是多年破坏的结果。他说,“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给生态环境自我休养的时间,让它进行自我调理。在此期间,我们除了运用科学手段去对抗雾霾,还要去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2017年,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要做哪些事呢?
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努力改善环境质量。加大控煤、治污、管车、降尘力度,支持太原市率先实现清洁供暖全覆盖,建立重污染天气预警应急响应和联动机制。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开展农村生活污水综合处理试点。完成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深入开展环保督察,引深“铁腕治污”行动,依法严惩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
实施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深入推进林业“六大工程”,推进大小水网建设,推进汾河、桑干河等重点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开展京津冀晋地下水修复试点,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25万亩。
推进能源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全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推进重点行业能效对标。实施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加大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力度,推进土地、矿产集约节约高效利用。
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污染防控区域联动机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固定污染源“一证式”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等。
袁进代表认为,山西作为全国环境污染、生态退化严重、资源环境现实压力较大的地区,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他建议,“十三五”时期,应继续围绕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关键环节和重大任务,进一步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和相关法规制定工作,夯实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基础,撑起三晋大地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决不要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GDP,要努力创造绿水青山、可持续发展的GDP,老百姓有实实在在获得感和幸福感的GDP。为此,我省明确提出了2017年环境质量方面的约束性指标,包括设区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比例,设区市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劣V类水体比例,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减排幅度,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天蓝水清,绿意满城……近年来,我省生态面貌日益更新,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三晋大地也披上了生机盎然的“新装”。绿色逐渐让市民的生活变得更清新,在这里,生态文明,成为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发展主题。
【责任编辑 贺红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