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12月2日电(记者 刘翔霄)被称为“晋祠三绝之一”的难老泉,在生态环境治理和用水结构调整双重作用下,水位持续回升,未来有望复涌。
记者从太原市晋祠水利管理处、太原市晋祠泉域水资源管理处了解到,据水文观测显示,11月23日难老泉水位为798.53米,距离自然出流还有4.06米。工作人员表示,随着晋祠泉域生态恢复工程、山西大水网建设的推进,晋祠泉域水位还会上升,难老泉复涌将成为现实。
目前,晋祠周边溪流已陆续复流,冬季还会形成冰瀑景观。
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下晋水发源处,始建于北魏前,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造,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祠难老泉泉水清澈见底,长流不息。泉水出自悬瓮山断岩层,不知始于何时,《山海经》就有:“悬瓮之水,晋水出焉”的记载。《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因而得名“难老泉”。
上世纪90年代初,因地下水长期严重超采和采煤损耗,晋祠泉域地下水位连续下降,难老泉断流。截至2008年,难老泉地下水位已降至泉口以下28米处。
山西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后,周边大批煤矿关闭。加之工厂搬迁、地下水开采减少等因素影响,晋祠泉域水位回升明显。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至今,难老泉地下水位累计上升24.56米。
【责任编辑 嘉莹】

